首发|剧组统筹不再靠吼 他融资150万自动管理拍戏计划 十月底上线

“8毫米”创始人张鹏


文| 铅笔道 记者 王姝


导语


“大声喊叫、宾馆门下塞纸条、微信群沟通……”张鹏列举了几种国内剧组统筹的常见方式。与好莱坞相比,国内的影视行业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尤其体现在工作流程上,缺少集成的信息化管理软件


2016年年初,张鹏和几位合伙人将原先的“8毫米”升级,为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剧本编辑软件、预算制定软件和日程管理软件


目前,日程管理软件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它相当于剧组的“指挥中心”,定制生产计划表模板,支持实时修改、分发、重点提醒等功能,预计十月底正式上线。




注: 张鹏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影视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去年年末,在北京双井的卡瓦小镇咖啡厅里,张鹏和合伙人正与几位影视行业的资深人士聊天。


此时张鹏正处于自媒体创业阶段,做了个“8毫米”的微信公众账号,从资本角度解读电影行业,但发展遭遇瓶颈,很难找到变现渠道。为了寻找新方向,几人常找导演、制片主任和演员聊天。


话题自然离不开影视行业。闲聊时,合伙人赵鹏提及,他在担任电影《火锅英雄》制片主任时,看到剧组内的统筹负责人使用了一款好莱坞的统筹管理软件,使整个拍摄过程变得非常有序。


说完,大家自然进入下一个话题,也没太在意。可对信息化一直很感兴趣的张鹏,迅速捕捉到这个信息,连忙追问:“国内没有同类软件吗?”赵鹏答道:“我做了十多年了也没发现。”


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饭后,他拉着赵鹏去找《火锅英雄》的统筹主管,询问软件具体情况。


“这个软件好是好,但却是英文版本的,并且整套逻辑都是按照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设计的,用起来有些别扭。”统筹主管抱怨道。


张鹏表达了想做一款国内同类软件的想法,对方竖起大拇指,“那就太好了,肯定能迅速在行业内引爆,有需求!”


今年年初,张鹏和几位合伙人将“8毫米”项目升级,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日程管理软件入手


在张鹏的设想中,信息化管理软件包括三个部分:




团队决定从最刚需的日程管理软件入手。它相当于剧组的“指挥中心”,负责拍摄工作的安排与调配。


张鹏介绍,传统剧组统筹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一位专业的统筹老师带着几个助理,组成4~8人的团队,用Excel表格安排拍摄计划。一部戏,通常要制作几十种表格,耗费两周时间才能全部搞定。


如果发生下雨等突发状况,不可避免要调整计划。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表单都需要随之调整,而且绝大部分都是重复性工作。


而在“8毫米”的日程管理软件中,常用的表格被简化为大计划、顺场表、分场表、通知单四类。每一个细分任务摇身一变,成为系统模块。统筹人员只需要将模块拖拽进表单中即可。如若调整,后续的相应模块也会跟着变动。“工作量至少降低30%,一人三天就能搞定。”


日程管理软件配套客户端(App)使用。演员和工作人员手持客户端,接收任务分配,点击“确定”确认,避免了以前“分发任务靠吼”的尴尬情况,也能确保每一个人都收到了任务。


日程管理系统的页面


如今,移动端App已上线,剧组日程管理软件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预计10月末正式上线。届时,软件将采用“普通版免费,高级功能收费”的策略盈利。


对于软件未来的推广,张鹏并不担心。联合创始人袁立章,是北京海华阳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旗下有张丰毅、陈建斌、鲍国安、孙淳、吴若甫等20位知名演员。“他会率先在自己的剧组中推广软件。”


目前,张鹏正在寻找新一轮融资。短期内,他会在逐步完善日程管理软件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剧本编辑软件、预算制定软件。“等软件内数据沉淀到一定量,我考虑做些大数据业务。”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付文学


求报道

请加pencil-news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