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十周年|风险投资是平衡现实与乐观的艺术

2014年,

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创下全球最大IPO记录,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互联网的力量;

小米手机年出货量突破6000万台,跃居全球第三,展现了中国硬件制造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魅力;

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开启了移动出行领域的整合,为后来的共享经济浪潮奠定基础;

微信用户突破4亿,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新时代。

也是在2014年,

字节跳动刚刚推出今日头条两年,还是一个主要专注于个性化新闻推荐的公司。当时,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但很少有人预见到短视频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两年后,字节跳动推出了抖音。

美团正处于激烈的O2O大战中。当时,团购业务正逐渐式微,美团开始向更广泛的本地生活服务转型。特别是在2013年美团进入外卖市场后,与饿了么展开了激烈竞争。当时,很多人质疑O2O模式的盈利能力,但我们看到了王兴团队的执行力和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深刻理解。

理想汽车还未成立。创始人李想当时还在经营汽车之家。直到2015年底,李想才开始筹备自己的电动车梦想。当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概念,市场普遍对造车新势力持怀疑态度,但我们看重的是李想在汽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未来智能电动车的独到见解。

2014年,源码资本成立了。

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中国的风险投资,也伴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浪潮前行。从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共享经济到新能源革命,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

我们亲历了行业的繁荣与挑战,见证了最敢于突破的创业者加入改变世界的冒险。如今,宏观与微观多重因素叠加,我们置身于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共同体中。

“生活只能在事后理解诠释,但必须在(不知道最终演化结果的)前进中度过。”风险投资是平衡现实与乐观的艺术,此时此刻,需要信心,更需韧性。

尽管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的创新潜力依然巨大。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最有价值的故事正在孕育,最伟大的公司正在成长。

从创立源码的第一天,我们就相信,这是属于中国VC的时代。我们参与其中,不只是投资好公司,更是投资那些有潜力重塑行业、定义未来的创业者。他们正在书写中国的发展新篇章,我们也将成为这个宏大故事的一部分。

8月底,源码全员来到青岛outing,在海边,我们和大家聊了聊源码的十年故事。在中秋团圆喜乐之际,我们也把这些故事与大家分享,希望激励你我昂扬志气,坚韧前行。


“我们相信这个时代属于中国自己的VC”

2014年,源码刚刚成立,起初只有五六个人,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在字节(当时叫今日头条)的一个机房旁边的一间小屋蹭了半年,也算是艰苦创业^_^。

那个房间之前是档案室,除了白墙和一张白桌子,什么都没有。没有会议室,马路对面的京仪酒店大堂吧就成了我们的会议室,接待创业者和LP大多在那儿进行。我们的报销单上,给酒店贡献不少。

每天最轻松的时刻,就是打完饭,回到这个小房间,打开音响,打开QQ音乐,放上几首歌。印象最深的是,字节的食堂特别好吃。

2014年是行业的黄金时期,项目很多,每个投资人每周都要见几十家公司,但是每个人都很昂扬,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每次见完公司,投资人都会在系统上写一张小卡片。从2014年5月到年底,短短7个月,6、7个投资人积累了超过1000张卡片。

那时我们完全以创业心态在工作,每天12小时,一周7天。团队内部会议常常安排到晚上10点、11点,或者周末。因为白天与跟外部投资人和创业者接触,复盘和策略梳理只能在周末进行。我们经常周六开会到深夜,周日还要准备下周的材料,接着进入新一周的高频工作节奏。

记得有LP问我们:“你们是不睡觉吗?”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他发来的信息我们总是秒回。

我们经常复盘学习其他优秀投资机构,很多创业者当时不了解源码,但是知道曹毅。老曹创办源码的年纪,只有30岁,却比许多40岁的投资人更沉稳,对于自己要怎么做投资、源码要怎么发展,思考得非常清晰。

那时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怎么投到最好的公司,如何在那个大时代里帮助创业者。我们坚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我们也有作为中国本土VC的使命感。跟其他海外品牌来中国开分支机构不同,我们相信这个时代属于中国自己的VC,在当下的那个环境里,正需要我们去做这样的事情。


“我相信那些LP看到了源码更本质的不同”

上周,一位公司的CEO在会后给我留言:“雯娜,我信任你,也相信源码。”

这个公司在消费领域表现很好,最近拿到一个难得的大订单,需要现金流来支持更大规模的供货。

但是行业遇冷,融资变得异常艰难。许多机构投资人只给出战略建议,真正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少之又少。有些机构甚至在这个关头要求公司回购以降低风险,或以不同意IPO为威胁,要求退出自保。如果真有机构发起诉讼,公司应诉,按协议也会输,一个本可以继续成长的公司,可能因为资本环境的问题而破产。

在当前环境收紧的情况下,行业内对投资机构角色的讨论不断。作为投资人,我们面临选择:在这种关头,是要伸手拉公司一把,还是推一把?利益当前,很多机构选择后者。然而,如果行业是向下看齐,很容易引发跟风踩踏、挤兑,那时候,即使是想帮忙的机构,也会被迫自保。最后所有人都会输。

但是我们希望公司能赢。一方面,我们积极对接有意向的投资人,拉着公司一起见合作方;另一方面,我们在公司内部倡导定调,股权退出不应“按闹分配”,而应“按贡献奖励”,把公司治理引向良性运转的局面。

其实我们内部也有犹豫,许多机构在抢跑,行业有很多乱象,大家都很焦虑。但是这时候,更需要定力,我们要做一个怎么样的机构,我们要留下什么样的遗产。

行情好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自己做股权管理做得好,每天跟创始人混在一起,但是创始人需要的不是心理安抚,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找钱、找资源、降本增效。与此同时,老曹还要充当中间人,调停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保障LP的利益,为被投公司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巨大的。投资是无限寻求可能性和平衡的艺术。我们希望公司发展好,一起奔着更大的未来。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投资机构的不同性格才真正体现。在我以前的募资经历中,有很多LP都愿意为源码破例,他们认为我们抓住了每个时代最好的公司:14、15年的字节美团;16、17年的理想;还有后来市值到百亿的公司,我们在天使就投进去了。但除了这些,我现在相信他们还看到了一些更本质的不同。


“我们有机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投资中的故事太多,印象最深的是,在行业最火的时候,我们pitch的一个CEO最后选择了我们,签完TS后,他打电话对我说:“我选你们,不仅因为你们的专业能力,更因为我们有机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在后来的很多次跟创业者打交道的过程里,我总是会想起那个CEO对我说的话,它让我更立体地定义了,源码应当作为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我个人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投资人。

在源码,我们是年轻的团队。刚开始找项目时,有创业者质疑我们太年轻、不高调、不世故、没有投资“老师傅”。但我们以创业的心态努力,只要打开来聊,彼此了解后,会发现,创业精神会吸引创业精神知识结构和能力互补,惺惺相惜的伙伴更像一起创业一起前进的外部合伙人,我们彼此学习和互助。

我们一开始也需要证明自己,比如做医疗器械的公司,他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懂TMT,但是你们懂医疗吗?

我们从他的本业医疗器械开始,分析电商战略怎么做,分析作为消费品属性有什么特点,渠道如何搭建。也许我们不是最懂医疗的,但是既懂科技,又懂医疗,又懂消费,又懂渠道,在这样的“交叉学科”里面,我们不偏科,而且做得都还不错。这是我们的优势。

创业者不需要跟自己能力重叠的投资人,他说:“如果我连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都搞不定,我还创什么业?”但他需要在其他方面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人。

现在,他认为我们是帮助最多的投资人,信任我们能一起走很久。每当公司有任何重大决策,他第一个就找我们商量。

我经常想,创业者想要什么样的投资人?不仅要你有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并肩前行。


“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2018年码荟年会,我担任筹备组组长。从2014年我们开始举办码荟,每年都有新变化。到了2018年,参会人数达到了375人,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么多人来参会,要吃好、玩好,还要有所收获,怎么能让大家更有参与感,在这个场景下更好地链接?我们把活动当作一个社区来运营管理,尽量做了很多数据埋点来分析统计活动的效果和参与者的反馈,便于后续复盘和改进。

现在看起来是标配的小程序、H5当时还没很普遍,没有人定义怎么做,那就由我们自己来定。

我们把参会的CEO、LP、嘉宾、源码员工作为用户,为期三天的会场,我们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群组,分析用户需求,把线下大会茶歇、围坐、after party、户外活动多个场景,跟线上的互动结合起来。

结果发现,不同于一般会议越到后期参与度降低,这届码荟上,用户互动率越到后面越高。全体大群的互动率从第一天的17%,到第二天的22%,最后一天到了36%。很多人创业很忙,往往参加活动都是只在自己的环节出现,但是那次很多人留到了最后。

在那一届码荟年会上,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和趣店的创始人罗敏同台对话,资深媒体人李志刚作主持嘉宾;老曹、王兴和张一鸣对话,贡献了好评率最高的环节。这个对话,我们专门考虑过,不想让它流于形式,不要只是一个人讲,也不要几个不熟的嘉宾“貌似”讲一些场面话。创业得失、心路历程,平时就是朋友、就会有观点互动的人,交锋才有趣。

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每一位源码的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全员投入,相互补位 。

源码走过了十年,经历了很多事、很多人,世界是真实的,但是每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源码——争取对得起这个名字”

2014年3月的一个晚上,有了源码这个名字。

那时,北京的冬天还没结束,还有寒意,刚过完春节没几天,内心决定了要创业,我觉得是时候想个公司名字了。

我一个人在木头餐桌旁坐到了很晚,思绪万千,久久无法专注于名字的构思。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内心的兴奋,无法停止自己去想象,互联网化、全球化、智能化,将给商业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提升。对时代和红杉的感恩交织着紧张与期待。

忽然,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所有思绪念头都消散了,我清晰听到一个声音:为什么做创业做投资机构?世界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性等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叠加态,五彩斑斓扑朔迷离,我无限向往一点点看清楚它的本源面貌。

投资会让我历经无数变迁,经历人和事的变化,经历周期更迭、四季变换;会让我品尝无数成功失败、酸甜苦辣,会让我直面自身的不足;当然,也给我登高望远的机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投资可能是最适合我去认识世界和自己的路,创立一个投资机构更是在加杠杆前行。

就在那一刻,“源码/Source Code”这个名字闪现眼前,探寻本源,格物致知,这不就是我创业做投资机构的发心吗?就是它了!

那天晚上,我亲手绘制了我们logo的原型,如同一条长河,时而湍急,时而舒缓,起伏不定,昼夜不息地前行。现在回想,那天夜里餐桌上方安静洒下的暖光,好像一直这么清晰地印在脑子里。

今年的6月的一个晚上,一位创业者给我发来比尔·盖茨微博的截图,他宣布即将出版的自传就叫《Source Code》。我转发到股东群,写了一句:“我们努力争取对得起这个名字,接着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