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微登陆科创板,对话祥峰郑俊聪:在科技领域做早期投资要耐得住寂寞

祥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多个细分赛道都已经有所斩获。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2023年5月16日,高性能微波射频前端芯片提供商「慧智微」正式以“688512”为股票代码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成立至今,慧智微已获得多家财务投资方和产业资本的支持。其中,祥峰中国于2014年领投了慧智微B轮融资,并在2016年的C轮融资中继续加码。


祥峰中国管理合伙人郑俊聪(中)与慧智微创始人兼CEO李阳(左)、慧智微联合创始人郭耀辉(右)在上市答谢会现场。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2014年前后那个时间点,国内投资行业更多的目光还是聚焦在互联网行业,彼时的半导体投资、乃至整个科技投资都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受关注度。


事实上,除了今日登陆科创板的慧智微,祥峰中国于2013年天使投资的AMOLED屏驱动芯片供应商「云英谷」同样于今年年初启动了上市辅导工作。


换言之,祥峰中国在10年前播下的“种子”到今天已慢慢到了收获期


祥峰中国管理合伙人郑俊聪指出,由于其本人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涉猎半导体投资,因此在创办祥峰中国的时候半导体行业就是团队比较关注的一个赛道。


“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有非常非常多的电子产品,新的电子产品出来就需要不同的半导体来提供底层技术,同时我们认为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壁垒的行业。”郑俊聪补充道,“而我们更多思考的底层逻辑是,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这些新的平台需要怎样的芯片去做支撑,我们就去寻找这样的芯片公司。”


正是基于这样“自上而下”、产业和市场的视角,祥峰中国在2016年就领投了地平线的A轮融资,后者已成为当下市场上最头部的车载智能芯片提供商之一。


不过,过去几年,在国内最受追捧的几家国产GPGPU企业背后,均没有看到祥峰中国的身影。


对此,郑俊聪解释称,出于两个维度的考虑导致祥峰没有投资:


第一、团队。祥峰更倾向于那些以前做过芯片的、有技术背景的这些团队。“只有我们认为能够做成的,我们才会去出手。”第二、估值。祥峰对估值较为敏感,“我们还是要关注我们的投资回报、要对LP负责。”


当然,郑俊聪强调,即使过去一段时间某些国内头部半导体企业的业务遭到了一定的挑战,但祥峰仍然相信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好的细分领域,并且将继续在半导体领域进行早期投资。


“车规级芯片、IoT芯片这些我们还会继续投。同时我们也开始布局以氮化镓和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以及以氧化镓为代表的第四代半导体,这块市场上还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我们觉得这些产品的应用空间将非常广,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个平台上。”郑俊聪透露。


除了半导体,祥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多个赛道均已有所斩获——譬如,在碳中和赛道,祥峰于2013年投资的混合锂金属电池开发商与制造商「SES」在20222月成功登陆纽交所,同时也投资了道童新能源、澳睿新能源等公司;而在AI机器人赛道,祥峰投资的仓储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极智嘉」已是行业内的绝对头部公司,同时也投资了松灵机器人中科原动力等公司


在郑俊聪看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祥峰早在10多年前就引入并培养了多位具有懂技术的行业人才。另一方面,祥峰过往的成功案例亦积累了不错了口碑,可以给予需要支持的创业者更多帮助。


比如,在完成对慧智微的投资后,祥峰在两三、年内为慧智微先后引入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核心岗位人才。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时,郑俊聪表示,祥峰中国将继续发挥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以在早期阶段就捕捉到更多科技领域的优势企业。“只要我们有耐心、耐得住寂寞,就一定能成功。因为中国这个市场非常大,科技一直在进步自然也有很多科技创业者需要我们的支持。


以下系IPO早知道与郑俊聪的对话节选:

 


先判断潜在的市场发展趋势

再去寻找这些平台需要怎样的芯片做支撑



Q:你们为什么在2014年选择领投了慧智微的那一轮融资,当时其实大家更多还是在投互联网?


郑俊聪:从祥峰中国2008年成立开始,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专门在中国投早期的科技企业,我们坚信,只有科技创业才能构建更大的壁垒;而我个人则是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着手投科技、投半导体企业了。


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有非常非常多的电子产品,新的电子产品出来就需要不同的半导体来提供底层技术,同时半导体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壁垒的行业,我们也非常看好这个赛道。但就像你说的,13、14年的时候,中国更多的人才还是在不断涌向互联网。


恰好在那个时候,有朋友向我们介绍了刚从美国回国创业的李阳博士,我们在尽调过程中认为他做的功率芯片还是有很大创新性的——功率芯片和数码芯片还不太一样,做功率芯片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的,李阳博士在美国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国内创业后采取了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决定投资慧智微。


Q:除了2014年投资的慧智微,你们更早在2013年投资的「云英谷」同样在上市辅导过程中。回过头看,那几年你们能够捕捉到这些今天已经成为行业头部的半导体企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郑俊聪:在13年到15年这几年里,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这些新的平台需要怎样的芯片去做支撑。毕竟芯片通常是To B的,客户都是大的电脑厂商、手机厂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2016年投到了地平线——当时还没有多少地缘政治问题,也没有所谓的“国产替代”,我们当时看到的是电动汽车将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出现,这里面就孕育着非常大的机会。假设地平线只是做自动驾驶,我们会觉得难度比较大;但地平线往芯片这块走,我们就非常认可他们的思路。


简单来讲,我们的打法是“从上往下”,站在产业和市场的角度,再去找更细分的需求。


Q: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的话,其实你们,无论是你个人还是祥峰,其实最早投展讯、中芯国际,后来投慧智微、云英谷,包括后面的地平线、芯驰,你觉得这差不多20年来投下来,自己的整个思路需要比较大的调整吗?


郑俊聪:投资思路一直都在转变,因为科技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寻找新的题材、新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们一直坚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看得懂,所以一定要在早期投。


因为我们看得懂,所以当我们找到企业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懂他们,才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投进去。比如我们投的做WiFi6的朗力半导体,在进去的那一轮我们是领投方。


也是因为我们看得懂,所以我们也可以在早期帮助到企业,无论是Foundry的引荐、客户的对接还是人才的引进。就像慧智微早期的时候,我们就帮他们对接了很多资源。



半导体仍是一个非常好的细分领域

只有认为能够做成才会选择出手


Q:虽然你们在13、14年投到了一波今天已经成长为头部的半导体公司,但过去几年在国内最热的几家GPU企业背后其实并没有看到祥峰的身影,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郑俊聪:的确,我们没有投GPGPU的芯片,当然今天说这句话可能有些“马后炮”的成分,但我们真的是想了很久、到底适不适合我们投。只有我们认为能够做成的,我们才会去出手。


Q: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在估值这个维度的考量?


郑俊聪:估值的原因肯定有,但团队这个维度的考虑可能更多一些。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以前做过芯片的、有技术背景的这些团队,比如我们投了做车规级MCU的芯驰科技,他们的团队已经非常强大了,但到了22年才开始量产交付。


但如果想要真正把GPGPU做出来,我们觉得这个难度是5倍、10倍于MCU的,所以这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团队才有可能实现。毕竟,GPGPU是需要做很多行业生态链的、也需要有软件工具让人家去开发,这又是另外一个难度。


GPGPU的市场需求一定是存在的,但我们结合了团队和估值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所以暂时没有任何出手。


Q:前两年国内半导体企业的估值都这么高,你们的心态是怎样的?


郑俊聪:我们对估值还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我们还是要关注我们的投资回报、要对LP负责。


对那些一上来就几十亿、上百亿估值的企业,我们并不喜欢投这类企业。有些同行会认为,只要估值叫得高一点,资金多融一些,这个公司就“死不掉”。但我们的逻辑并不是这样。


我们有个判断,国内半导体行业可能会出现数百家优秀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也有很多公司可以上市。过了几年,也会出现不少的并购重组。但出现一个所谓的“巨无霸”企业,我们觉得不太可能发生,这和To C不一样,这是我们目前的看法


反过来说,虽然过去一段部分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出了一些动荡,但我们认为仍然相信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好的细分领域,因为市场需求在,所以我们接下来还是会继续在半导体领域进行布局。


Q:具体的方向呢,有没有一些你们特别看好的但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共识”的?


郑俊聪:车规级我们还是继续会投,IoT芯片也已经投了一个。另外我们也开始布局以氮化镓和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以及以氧化镓为代表的第四代半导体,这块市场上还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我们觉得这些产品的应用空间将非常广,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个平台上



接近90%的科技项目都是投资团队自我挖掘

只要耐得住寂寞,未来一定能获得好的回报


Q:这两年对你们来说也算到了一个“收获期”,今天的慧智微、在上市辅导过程中的云英谷以及22年上市的SES,其实祥峰都是最早的财务投资方之一,在那个外界都在炒概念、讲故事的年代里,你们怎么坚持投科技、并且走到今天的?

郑俊聪:我创立祥峰中国也是一种创业,创业的本质就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要有差异化,才会形成商业模式,才会成功。如果别人都在这么做,你也去跟别人一样,蹭一下氛围、拼一拼关系,那就没有太多的价值。


所以这些年我们算是沉住气了,当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参与了几个,比如摩拜这些,但摩拜的自行车也是有一定科技属性的,也有一定的差异化。


整体来讲我们还是相对谨慎和理性的,这两年我们慢慢走到了一个“收获期”。我经常跟团队讲,要耐得住寂寞、成功不是这么容易的,两三年就做出一个拼多多这种毕竟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普遍来讲4-7年才能阶段性的成果。


只要我们有耐心、耐得住寂寞,就一定能成功。因为中国这个市场非常大,科技一直在进步,自然也有很多的科技创业者需要我们的支持。


Q:但今天绝大部分的机构都在强调自己投科技,你们的差异化又如何体现?


郑俊聪:第一,我们的投资团队都是科技背景的,理工科、新材料或是医疗背景,也有很多在行业工作过,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一个国外LP和我说,“你们的博士竟然都是五、六年前就加入了,而不是这半年、一年才加入”。所以我们已经培养了一些懂技术的投资人才。

第二、我们在行业内已经建立了一些口碑,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说因为我们投了SES,现在我们投电池就比较容易了,前段时间一个做回收电池的创始人,很想让我们投进去,因为他觉得我们可以帮助到他——一方面,这位创始人和SES都是博士/教授出来创业;另一方面,两者的业务领域比较接近,可以有一些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引荐了他们两位认识。


Q:项目端呢?在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怎么更早地挖掘到优质项目?


郑俊聪:我们每次的立项会都要求投资团队的同事说明,这个项目是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挖掘的还是通过FA介绍的。现在我们接近90%的项目都是自己挖掘的,通过跟客户聊、跟厂商聊,去观察市场需要什么,再去挖掘项目。比如过去这段时间储能电池非常火,我们则是一年多以前就开始跟这个产业的人聊、去找项目,以取得领先于市场的认知,并且投资了几个不错的项目。


Q:除了半导体、新能源,祥峰中国还比较关注科技领域的哪些细分?


郑俊聪:AI机器人领域也是我们投的比较好的一个赛道,最知名的就是做仓储物流机器人的极智嘉,我们也投了无人割草机、无人农机等产品。同时,随着AI视觉分辨越来越强,很多零部件的检修也可以用机器取代,所以我们在工业检测领域投了「深度视觉」。


更多对AI机器人的需求源于工人跟成本都在上升,甚至工人都找不到,所以这块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AI机器人这件事又比较细分,不会太大,需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做得非常好。在AI机器人这个方向上我们接下来也会继续重点布局。


另外新材料这个方向我们也在重点关注,当然新材料和新能源、医疗也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我们投了做医疗防护服的「当盛新材」,这家公司生产出了性能更优的新型闪蒸法特种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


科技投资在国内接下来必然是一个主流赛道,我们也要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在不同的细分赛道都尽可能在早期找到好项目。


本文由公众号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创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C叔↓↓↓





蜜雪冰城认养一头牛老娘舅德州扒鸡
想念食品乡村基德尔玛致欧家居
Keep第四范式因明生物弘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