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投资圈的内卷真相
2023.09.13 来源: 投资人说 热度: 4
来源 |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
出品 |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

但内卷这件事,并没有随着热度而改进,反而在当下并不十分乐观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兀。投资领域一向容易上演群雄逐鹿的戏码,高学历、硬资源比比皆是。当时人称“报考指南”的张雪峰被“强制性”送医后,有粉丝问过徐不投,“我家孩子到底还能不能报金融专业,出来做个投资人?”如果你家有钱,能找到靠谱渠道,去看各种各样靠谱的项目,大概率你是可以成为一名投资人的。就像我今天下午要去参加一个AI的闭门路演,这里面有30个投资人。据我了解,他们没有一个是金融专业毕业的,所以你家有钱吗?也许这段回答或多或少加了一些“佐料”,但创投圈的内卷着实让人心酸又无奈。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把PPT做得像要去拿设计大奖,浪费时间不说,更容易偏离了核心目的。只是很多人不自觉地把时间花费在PPT的美化和模板寻找上,从而留给内容精细化梳理的时间不多了。但话说回来,如果一个PPT的感观效果非常差,色彩搭配惨目忍睹,字体颜色五彩斑斓,文字内容满满一屏,那其实更容易让人产生你不专业的心理。大部分人对PPT的期待,是美观的,只是美观是要付出代价的。小编觉得,江湖上传闻的什么PPT比Word沟通更高效的优势,仅限于像罗永浩演讲时那样的PPT,简洁,重点突出,要表达的内容凝练成一句话,少做美化,不做动画,背景通篇纯色即可。这样才能达到PPT一页一重点的效果,才能让用户跟着你的思维去走,去想,而不是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转移了注意力。为了免责而流程的工作是内卷
通常面对一个项目,投资经理见了创始人,花了大精力去了解项目、了解行业、了解竞品,做了好多的行研,背调,又内部开立项会,认真做了项目报告,确定这个项目为优质项目。可那边自家机构合伙人跟项目创始人是老相识,吃顿饭就直接拿下不少份额。只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不会告诉你,别做无用功啦,我们已经拿到手了。而是会告诉你,你做的也很重要,事后对项目有个了解也好。与预期的目标偏离的工作是内卷
前几年,红杉、高瓴投后做的风声水起,不仅组建了上百人的投后团队,甚至还通过猎头四处挖人,一个好的投后负责人年薪甚至高达几百万。这之后,几乎一夜之间,投后就变成了VC/PE除了投资第二重要的事情。就拿被奉为经典的“百丽投后案例”来说,很难说是机构投后成就了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还是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就了机构投后?甚至有机构合伙人认为,“好项目不需要投后,需要投后的不是好项目。”有了投后,不管对创业团队是否真的有用,但对募资来说确实是一个亮点:但事实是,中小机构一是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无法快速建立一个大的投后团队;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投后更像一块夹板,把自己困在其中很难破局。投资机构的投资目标是获得高的回报收益,可投后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却成了拖垮他们的那根稻草。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
是典型的内卷
"最近大家都在看XX,我们一定要先抓一个投进去,这样才能提前进入赛道,投到好项目。”如今这个XX,从前几年的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到这几年的新能源、大模型。这两年,投资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最缺的是好项目和钱。可风口不值钱,一个接着一个的轮着来,还都是些高大上的方向,让投资机构很着急。急于下场的后果,就是学习成本的增加以及为失败项目复盘会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最近几年,很多看消费的、看TMT的投资人都转去看了科技板块。因为科技热啊,就好像你不赶紧入局就被时代甩在了身后一样。因此投资圈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博士后,学历也卷得一塌糊涂。跟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有什么,跟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没了什么。不专业的做了专业的事是内卷
以至于这个行业看似跟每个人都会讲5分钟脱口秀一样,无需门槛。当然有钱确实任性,但赚不赚钱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在“机构天使”的投资经理们还在跟创始人聊这个商业模式有待改进,还要跟机构过会汇报的时候,那边个人天使投资人,咖啡喝完,钱就投出去了。一方面是,“机构天使”不得不向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因素低头;另一方面,做大了的“机构天使”本身也有往后走的诉求。只是这个事让行业内涌入很多不成熟的投资人,或是对风险没有如此敬畏的投资人,导致他们在牛市的时候赚得很多,但大多数是被割肉离场。被割肉的潜在LP,很可能对天使投资失去信心,那机构天使又被卷入募资难的困境之中。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