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 | 超融合厂商「SmartX」完成2亿元B+轮和C轮融资,继续拓展中高端企业云市场

70% 以上的客户将 SmartX 超融合产品部署在核心生产场景。

36氪获悉,中国超融合厂商「SmartX」已相继完成B+轮和C轮融资,两轮融资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其中B+轮融资由祥峰投资领投,老股东经纬中国加码;C轮融资由天创资本和华业天成资本领投,老股东方广资本继续增投,并由义柏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资金将主要用于企业云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引擎打造,以及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应用场景拓展。

SmartX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聚焦于超融合架构的新一代IT基础设施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块存储为核心,配合丰富的产品组件与生态解决方案,公司可以为企业云提供可靠、高性能、简单、弹性敏捷的存储和计算资源池,并且支持纯软件和一体机的融合部署模式。

目前,SmartX聚焦金融、医疗、大型制造业、商业连锁、地产等对IT高度依赖的行业,并积累了大量行业头部客户,包括交通银行、泰康保险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海尔、京东方、恒大地产等国内客户,以及韩国 SBS、Cafe24等海外客户。根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SmartX在中国超融合市场金融行业占有率已经跻身前三。

据介绍,SmartX营收近年增速持续超过100%,今年疫情期间,SmartX前两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0%以上。行业客户对SmartX超融合产品的增购率已超过200%,其中,70%以上的客户将SmartX超融合产品部署在核心生产场景。

此前,36氪曾详细介绍过超融合的定义及其发展情况,超融合是一种IT基础架构构建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使用通用硬件,用软件定义来实现IT基础架构的各项服务,包括:计算、存储、灾备、运维管理等,并且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以达到重塑IT架构,提升系统性能、可靠性,改善运营效率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目的。

Gartner也在中国区超融合市场竞争格局报告中将SmartX列为重点关注企业 。根据Gartner的划分,中国超融合市场主要可分为:通过产品差异化优势来赢得市场的纯超融合厂商,如Nutanix 、SmartX ;通过已有市场基础覆盖的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如Dell EMC、华为、华三、深信服、VMware ;以及为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的云提供商,如QingCloud 、EasyStack三类。

徐文豪告诉36氪,SmartX作为创业公司,主要是通过差异化的优质产品打开中高端的企业云市场,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把控能力以及高质量产品的研发。

分布式块存储超融合产品最核心的组件,由于开发周期长,对用户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可靠性影响大,生产环境验证难度大,一度成为国外厂商在中高端市场建立竞争壁垒的重要护城河。不同于国内大部分厂商选择开源产品快速进入市场,SmartX在成立之初,坚持在分布式块存储等关键组件上自主开发和重点突破。

“在产品方面,我们的产品策略一直是‘敏捷简单’和‘生产就绪’并重。所以在近两年新的发布版本中,SmartX产品增加了类似基于AI的资源智能预测、系统在线升级、原有系统迁移、多维度不同粒度系统监控等‘敏捷简单’相关特性,同时,在双活、异地灾备以及高性能低延迟存储方案上的也有突破。”徐文豪说。

此外,SmartX还携手英特尔于近期发布了100μs级超低延迟超融合解决方案,同时与华为、曙光等国内知名硬件厂商共同推出了基于国产硬件生态的新一代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发展,超融合的应用场景已从VDI、分支机构场景扩展到数据库等关键业务场景以及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场景。Gartner曾预测全球超融合市场在经历了多年高达50%的高速增长后,超融合市场仍将在2023年前仍保持高达23%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也同样保持这样的发展速率。而"新基建"的推行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增长也给本土超融合厂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敏捷、智能新一代IT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厂商坚持技术突破、产品创新也尤为重要。”SmartX联合创始人兼CEO徐文豪在接受36氪采访时说,“未来,SmartX 将在当前超融合技术、产品以及客户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企业云架构下分布式存储、计算等关键组件的自主研发突破与创新,持续深化超融合在关键场景的应用,并加快向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场景的拓展。”

融资方面,SmartX曾于2017年获得经纬创投领投的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相关阅读:

获经纬领投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SmartX用超融合架构在EMC领地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