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食品获麦星一亿元投资:从摘牌新三板到资本入局,中国版“乔氏超市”变道扩张
《第三只眼看零售》获悉,厦门元初食品拿下一亿元投资,由深圳市麦星投资有限公司旗下香港公司佰潤常青有限公司领投,双方于今日正式签署投资协议。据了解,元初食品未来将重资投入自有品牌开发、供应链深化、零售系统技术开发、海外市场拓展及开店以及探索前置仓等新业态整合等方面。
作为一家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超过50%的区域零售企业,元初食品此前曾被其创始人比做中国版的乔氏超市,因为二者皆将自有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且专攻中高端食品。据其官方数据显示,元初食品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到50%,远超国内零售商平均10%的占比水平。
可以说,元初食品此前在自有商品及供应链层面基本扎稳马步,但在门店扩张方面,元初食品却称得上“大器晚成”,成立7年仅开出50家门店。相比较大部分叫得上名号的区域零售企业来说,规模不大。
尤其是2018年,元初食品宣布摘牌新三板后,一度引来外界疑问,即元初食品到底是为转攻IPO做出准备;还是由于融资困难、利润下滑等原因选择摘牌止损?
但随着麦星资本注资元初食品,上述问题逐步揭开谜底。据深圳市麦星投资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崔文立表示,麦星投资其实早在2015年便开始已经开始关注元初食品,却在其新三板摘牌后才开始有实质性接触,元初食品也在资本运作及战略布局方面显露出最新策略。
避开短期获利
展开长线布局
从资本运作来看,元初食品在近几年来对资本市场的态度趋向务实,更倾向于依靠提升零售基本功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元初食品总裁陈启明就曾在海峡金融论坛上表示,“不要把新三板当作改变企业根本的东西,新三板可以锦上添花,却很难起死回生。如果能解决问题更好,否则企业还是要自己走。”
而据元初食品企业年报显示,其销售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销售总额于2018年达到6.02亿元,这或许也是麦星投资最终押注元初食品的原因之一。考虑到2019年以来,资本市场对零售业的投资热度有所降温,元初食品及麦星资本在此时达成投资协议,显示出双方在长期布局方面达成共识。
这首先与元初食品的企业特性紧密相关,例如其加速扩张战略对标的是当下用户分层及消费者需求细分等零售新趋势。其以社区零售为中心,主攻家庭用户,以满足消费者日常三餐需求为主要发力点,包括在选址上也力求开在“妈妈们推着婴儿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即大型社区附近。而与追求物美价廉的零售企业不同,元初食品商品定位高端,以自有品牌和产地直采的进口商品为门店主要卖点,吸引中高端客户群。
因此,元初食品在自有品牌的开发、供应链搭建及物流仓储方面便需要极高的资金支持。此外,中高端消费者这一目标客群也限制了元初食品在一个区域内的门店密度,迫使元初在开辟更多新区域来扩大市场的同时,还要探索更多经营模式,增加赢利点。
可以说,元初食品是在进行一次马拉松式的长跑,因而需要避开只为获利的短线规划,聚焦以品牌建立为核心,直至迎来质变的长线布局。
从这一点上来说,麦星资本的投资逻辑即较为符合元初食品需求。2019年1月,麦星资本创始合伙人崔文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如此表述其投资逻辑。他说,“回过头去看,是因为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强调’避周期’,在投资时主要专注在那些超长行业跑道,这都是我们做对了的事情。”
所谓避周期,是指避开所谓“风口”,寻找真正具有颠覆性、长期性、品牌发展性的项目投资。例如有媒体报道称,“麦星投资是一个特别敢不投的团队。2017年,无人货架成为风口,麦星投资却反其道而行之,独家领投了水果连锁企业鲜丰水果的B轮融资。”
重资布局
拓店、商品、业态、供应链并举
拿下此轮亿元融资之后,元初食品的布局方向随即明朗化。《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元初食品将持续强化自有品牌商品开发;加强供应链纵深发展;深耕零售系统和技术的开发;加速线下开店、新区扩张以及海外巿场拓展;同时继续探索前置仓、探索餐饮零售融合、探索新业态整合等方面。
元初食品要同步推进上述动作,实际上难度不小。就拿自有商品开发来说,其研发成本是多数区域零售企业的一大难点。如果是类似于沃尔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销售体量,或有可能摊薄开发成本,提高综合毛利率。但元初食品仅有100多家可比门店,虽然有50%以上的自由品牌销售占比,但其SKU占比可达到80%以后上,综合来看运营成本过高。
但这一切的转折点,或在于2018年。此前,元初食品成立7年来仅开出50家门店,但近一年来,元初食品突然加速拓店,先后进驻泉州、深圳,并于2019年11月初宣布门店数量突破100家。截至目前,元初食品在国内进驻的区域有厦门、大连、泉州、深圳四地,而其海外市场第一站,加拿大温哥华首店也将于11月中旬开业。
它将深耕社区零售作为战略之一,即与上述因素相关。元初食品可借此提升点位密度,获取规模化布局优势。而对接海外资源,开拓门店及供应链,一方面能够帮助元初食品塑造品牌影响力,在海外零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元初食品引进差异化商品资源,提升竞争力。
据了解,元初食品目前在业态布局上主要选择元初食品与元初到家两种模式。其中元初食品门店面积在三百到四百平方米左右, SKU数有2000个,其中自有品牌达到50%;而元初到家则更深入社区的小规模业态,门店面积在一百平方米左右,其中自有品牌占绝对比例,包含60%的生鲜占比,同时涵盖少量的日化、母婴商品,更加贴近社区日常生活需求。目前,元初正在推行一家元初食品门店搭配多家元初到家卫星店的组合式布局。
上述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大店+卫星仓“,即使大店发挥品牌中心、赋能中心或加工中心等职能,小店则充当前置仓角色。两相结合之下,便于企业贴近社区,提升布局密度,同时丰富业务模型。
虽然从具体落地来看,小店面积较小,对品类配置、商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要求更高,例如卫星仓仓小店与超市在上线到家业务时,采用的库存“阀值”就完全不同。在市场竞争层面,小店相对提供休闲区域的大店来说,前者的社交属性相应弱化,主要定位为满足即时性需求。如此一来,开在社区周边的便利店,可选空间更大的到家平台、专业性更强的餐饮业态均有可能与小店产生竞争。
但不难看出,元初食品同步推进上述动作,是对其零售能力的基本肯定,它们寄希望于在此前基础上完成多面布局。《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元初食品正在尝试新玩法,这影响着元初食品的未来布局,也摸索着自有品牌开发者的立足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