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永远是 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行业|投资人笔记
创投笔记|第七期
投稿人:张逸龙,北京东方弘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合伙人
邮箱:bpxjb@join-hope.com
自我简介:当过股票交易员、开过煤矿,在做了20多年的传统行业后,于2010年开始接触天使投资领域,并投资了3W咖啡、拉勾网、人人贷这些大热的创业公司。
投资偏好领域及阶段:互联网行业天使及A轮、B轮项目
机构介绍:东方弘道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移动应用、大数据、O2O与文化娱乐等领域,主要投资天使期和成长期的创业公司。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累计4亿人民币,成功投融资案例包括人人贷、天使汇、3W咖啡、拉勾网、太合娱乐、闻闻窝等。
聊到这个话题,我想说的是,人生本来就是令人遗憾的,不是吗?世界上不乏功成名就之人,但能有几个临终时躺在床上,觉得自己此生没有遗憾了,少到几乎为零。
读到一篇文章,描写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感经历,外人看来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冰冷的,据说沈从文也曾遇到另一个在情感上更懂他的女人,但并没有选择重新组织家庭。所以他这一生,取得了极大的文学和学术成就,情感的缺失或许就是最大的人生遗憾。
作为投资人,工作上的遗憾,就是错过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投资的过程中,要经常对自己的智慧做出挑战,因为我们是思考者而非行动者,但思考和抉择都面临一个问题:运气,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项目,遗憾是生命中的固有缺陷。慢慢我开始认清这一点,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对工作和人生有清醒的认知,目标要明确,心态要平和,否则就会急功近利,急于去消灭遗憾,反而违背了自己的原则而制造出更多的遗憾。
经常有人会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对不起,没有这个机会。遗憾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你在生命中所做的事情,可能都是为了消除遗憾。人在年轻的时候,自以为有大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到中年,才发现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那么多遗憾,于是在余下的二三十年生命里,一定要先思考清楚,然后有质量地活着。
大约世界上99%的人死的时候都有遗憾,大部分是因为妥协,特别是中国式的妥协。但也有一些人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中国的话剧演员王德顺,签售会上全身涂满油彩,只穿很少的衣服坐在人群当中,天气还挺冷的。据说,他刚开始实践“活雕塑”艺术的时候,有很多阻力,经济也成问题,但却始终保持了专注力,如果说温饱之后谈艺术,体现的是一种品位,那么在连生活都成问题的时候,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可能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他今年80多岁,还坚持每天去锻炼、塑造形体,能在这个年龄上保持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断提出对自己的挑战,我想即便没有成功,这个过程也是在消灭遗憾了。
认清遗憾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大前提,即使体量如BAT,也不可能包揽互联网所有的事情。遗憾可能是人生和哲学的悖论,但在实践层面上,有三点可以帮你“减少”遗憾:
没有压力感,便会一事无成,无论处在何种阶段,首先要认清自己,以及自己的目标,然后就是摆好心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当然还要意识到,消除遗憾这件事本身,就是实现自我和寻找幸福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得到“结果”才没有遗憾,你会在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当然还有一句话,当你努力到极致的时候,可能冥冥中的力量都会帮你。
想要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前提是你对事情的预判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对行业的整体把握上,想做到这一点,不得不经过一定的人生和工作阅历,才有可能实现对人性的一点理解,所以说,投资是四十岁以上的事情。
专注是做减法的最高境界,因为专注,才能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一个方向上,从而做出深刻的预判,才有可能找到你真正想看的和有价值的项目。做减法不只在工作上,在你的生活中、思考方式里,都可以有意识地去掉多余的成分,以保持专注性。近几年我阅读的范围就比从前集中了许多,重要的不是阅读量,而是思考的质量。
为了保证投资有价值项目的最大可能性,我觉得需要将生活中各种杂乱的事情尽可能压缩,就是做减法。我们几个合伙人,把之前的企业基本全都卖掉了,就是为了保证做VC这件事的质量。但是你会发现,保持专注之后会产生很强烈的愉悦感,复杂的事情在你这里会变得简单。因为你用理性判断和思考去掉了浮于事物表面的尘埃。
查理·芒格说过:投资本来绝非易事,认为投资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这让我想起2010年我们刚入VC这行时,还想着如何分散投资,一边看互联网,一边投新能源之类的,但很快我就想明白,能把TMT这个领域了解透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互联网的方向上,我们还会做的更加专注,比如,近期融资趋冷,在前端泡沫消融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将目光适当地转向后期,多看一些有经验的创业者和项目,当然也不会停止对早期项目的关注。原因其实很简单,前端的市场需要压缩,而后面的路可能宽一些,和针是一个道理,前端尖锐,是为了穿透东西,而后端则为了带过那条细长的线。
回到遗憾上来,精神层面上,要认可人生的这种缺陷美,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专注的思考,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产生高度的预判,你可以将这个过程作为一种乐趣。我有时觉得,投资和运动很像,我的体能教练告诉我:运动不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达到某个体重的标准,真正的目的是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这对我太有启发了,其实很多国外的教练和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都是从感受乐趣的角度出发的,不是当任务去完成。由此还可以去除做事的功利性,因为你保持专注、去做深入的思考,本身就会产生愉悦,最后你甚至忘了自己是在做投资,还是在跑步,仅仅关注在这件事情上就好。
于是,我还想到了另外一层:不能急。有人会问,不抓紧时间和机会,不是会造成更多的遗憾吗?我觉得,你先判断好自己的方向,考虑清楚想要达到的目标,不然南辕北辙,最后遗憾是不是更大?对投资人而言,中国的老庄和印度的佛教哲学,都涵盖了这样的思想,前者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既把自己隐藏起来,又把事情解决好,需要拿捏好做事的侵略性和平和的心态这两者之前的平衡;后者是减少自己的欲望,面对世俗的生老病死,做到心态和物质的“极简主义”,也就降低了痛苦和遗憾的水平。想明白这些事情,或许就离消除你整个人生的遗憾,又近了一步。
“创投笔记”专栏:
走了这么久,还记得曾经的你吗?
几年前,你初来乍到,发誓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你满心地期待,寻找到举世无双的千里良驹;你祈祷着,撒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灌溉过的土地结出美丽之花。
于是,你通宵达旦,翻看各种商业计划书。你谨小慎微,推测演算各种成败概率。你出差泡会,打量各种各样的陌生创业者,疲惫却又亢奋。
几年前,你放弃很多,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之旅。你畅想着,要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变固有的世界,挑战原来的秩序;你也憧憬过,开发的产品飞进每一部手机,获得赞誉如潮,就像那些业已成功的前辈。
你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堂吉诃德,也不只会蹲在咖啡馆夸夸其谈。
于是,你勤勤恳恳,无休无止地对着电脑敲打。天黑了又白,代码抹了又改;你战战兢兢,冒着严寒酷暑拜会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辛苦于你,如家常便饭。
成长有烦恼。成长有代价。挫折乃至失败,在你身旁虎视眈眈。于是,有的公司倒下,有的人离去。以效益论英雄的商业世界,失败了,似乎便一无是处。
可无论如何,你走在投资和创业这条路上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与你如此,与他们亦如此。若你有不愉快的遭遇,那可以是他人的前车之鉴;倘若你有成功的经验,那可以是创投同行的“指明灯”。
于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启动“创投笔记”专栏。
征稿对象:每一位投资人,每一位创业者。
愿您分享:你们的故事、感悟、难题和方法论,写成文章发给我们。如果投资人可以在文中着重阐述你们选择企业的要求、“相面”创业者的技巧;创业者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与情怀。那便最好不过。
投稿方式:邮箱:xjbmaker@163.com 微信:linqiling070
如果创业者对投资人有问题,或者求关注,可以发邮件或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请投资人进行解答。
投资和创业,是一场苦行僧。新京报愿陪左右,为您鼓与呼。成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