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都是针对投资人的,创业者从来不觉得是泡沫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1月16日,品途2017年度NBI影响力评选颁奖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中,菱歌科技创始人兼CEO栾晔、泰迪熊移动创始人兼CEO姜燕北等进行了思维碰撞、脑力风暴,向现场观众分享了精彩的行业观点。


1月16日,品途2017年度NBI影响力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评选由品途集团联合中国电商委、中关村天使投资协会,以及国内多家产业投资机构、学术机构、商业领域创新领军企业、互联网科技媒体共同发起。


大会隆重发布了2017年度NBI影响力评选四大系列榜单,包括「NBI商业影响力新锐人物榜」、「NBI商业影响力新锐企业榜」「NBI商业影响力投资机构榜」和「NBI商业影响力媒体榜」,两百余位获奖机构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和获奖个人出席了此次颁奖盛典。


在此次颁奖典礼的圆桌论坛上,菱歌科技创始人兼CEO栾晔女士作为论坛主持人,与泰迪熊移动创始人兼CEO姜燕北,信天创投合伙人蒋宇捷,51VR创始人李熠,零壹空间创始人CEO舒畅,水岩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祝,以及腾业创投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敬伟等6位嘉宾一起,以《新技术新商业,科技创业的未来》为主题,进行了思维碰撞、脑力风暴,向现场观众分享了各自的行业观点。


以下为《新技术新商业,科技创业的未来》论坛实录,有删减。

菱歌科技创始人CEO 栾晔


主持人 栾晔:时至今日,科技已经不只是一个时髦词汇,而是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危机。科技正在反哺商业战场上的所有环节。那么,科技又是如何具体改变每个环节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本场嘉宾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如何探索技术的商业场景落地?


在座各位可能每天也和我一样在思考一个问题:新科技如何在一个商业场景中变现?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大家有不少心得和思考。当新科技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是没有既有市场的。那么,请各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下,企业是如何寻找商业模式?

泰迪熊移动创始人兼CEO 姜燕北


姜燕北:我们是在通讯领域专门做数据服务的公司,业务包括陌生电话识别、垃圾短信拦截等。因为我们是To B的企业,不像To C企业可以靠技术快速建立产品品牌,进而形成壁垒。我们的壁垒从一开始就想的比较清楚,因为在这个领域,号码识别或短信领域具有非常强的数据马太效应,简单来说,用户量越大,通过AI就越容易形成数据壁垒。


作为我们的合作方,每家市场份额是有限的,B端服务客户的市场份额也是有限的,没有这么大数据量。当企业服务多个B端时,数据链是能够产生壁垒的,这是我们几年来逐渐积累和建立的行业认知。即使B端客户和我们运用相同的技术,但因为数据量不足,也很难形成我们这样的体量。

信天创投创始人 蒋宇捷


蒋宇捷:我是信天创投创始人蒋宇捷,我们公司在2014年成立。目前投资了60家初创公司,基本上每个项目都是商业模式可落地的项目,包括交通、餐饮、零售、金融科技等领域。说道今天的话题——商业模式如何跟产品很好的结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空间要大。


其次,企业业务主要围绕B端开展,即针对客户提供服务。


第三,要解决用户痛点。


第四,要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现金流。


如果从应用端切入,企业早期商业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把用户需求与产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做的是基础设施层,那么核心服务就是怎样找到有效的市场。


第一,要清晰定义什么是企业的有效市场,这要经过大量有效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才能够做到。


第二,要用To C的产品方法论做To B的产品,快速迭代,然后小步快跑。


现在To B的很多公司还在依照传统方法做事情,功能复杂,需求太多,这对项目来讲是很大的挑战。

51VR 创始人 李熠


李熠:作为一个科技产业的创业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早期核心团队里必须要有一个懂产业的人,不能全都是技术出身。而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初始团队可能都是做技术的。


我们经常在发掘商业场景和落地行业细分领域的时候,会遇到弱需求和强需求,弱需求就是当我们把案例给到行业客户看的时候,他们会很感兴趣,从发掘客户到客户完成付款,在整个商业闭环中我们可能会遇到100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技术落地面对的最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企业如果在早期对行业的进行深度理解,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的,甚至可能三个月或六个月就能让客户完成一个高效的商业闭环。所以团队中有懂产业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零壹空间创始人兼CEO 舒畅


舒畅:我们公司是零壹空间,从0到1的意思。我们从事的是小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发,这件事情在中国以前没有过,所以我们取名是从0到1。


我们的做法概括一下,就是要抓住行业拐点,这个拐点可能是政策的,比如,小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发这个领域以前是不允许民营企业做的,现在民营企业可以做卫星、做火箭,那么自然会有新的需求出现。


在市场方面,以前卫星、火箭都是特别大的产品,现在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非常多做小型卫星的公司,这些卫星公司就是我们的客户。在技术变革上,以前的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现在国际上不管是商业运载火箭,还是高超推动器都在研究可回收技术,这一新技术本身就能带来很多新需求。


所以,零壹空间在这样一个很特殊的新兴行业里,我们的做法就是抓住了行业拐点的机会,进一步寻找到我们商业落地的机会。

腾业创投创始合伙人 孙敬伟


孙敬伟:腾业创投专注以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的项目,包括初创期和天使阶段投资。领域包括医疗健康、TMT和高端装备先进制造。


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少而精,少即是多」,对商业模式其实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作为投资人,我们一定会关注项目最后怎么赚钱?但特别是对于早期的项目,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我们更关注的是技术本身,是企业所具备的在细分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完成A轮、B轮或C轮融资之后,业务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才会涉及一些商业模式的拓展。


主持人栾晔:各位嘉宾很多都专注在前沿科技,相信技术会改变生活,也是能够改变商业的未来力量。

水岩科技联合创始人 张祝


张祝:我是来自于水岩科技的张祝。我们专注于仓储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制造。针对主持人的问题我有三点回答:


第一点,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创业的时候就一定要选好方向,一定要跟技术背景和从业背景相契合,这样才能跑得更顺。


第二点,成为技术专家之前,首先应该是一个业务专家,只有懂业务场景和需求,才能做出来更好的产品。


第三点,在做科技创业之前,一定要想好怎样快速实现商业变现?


主持人栾晔:第二个话题,我们来谈一下投融资问题。


2017年对于科技行业来讲,是非常强劲吸金的一年。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天使轮融到一亿以上,A轮估值可能达到了独角兽级别。很多人认为,某些风口是有泡沫的。在座的各位创业者和投资人,如何在这样一个热潮涌动的投融资环境里,区分哪些是市场不理性的追逐?哪些是长期价值?作为投资人,如何在决策中区分短期风口和长期价值?对于创业者,如何把企业打造成风口过后,还能够坚持成长的企业?


蒋宇捷:既然提到泡沫,肯定让人回想起2000年互联网发展。那么在互联网泡沫之后,绝大部分公司倒闭了,留下来了像亚马逊这样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回头来看,那个时候的泡沫有几个特点:


第一,用概念代替公司实际价值。


第二,投机之风盛行,所有投资人包括公司都在做投机的事情。


第三,产业链上大家都在互相恶性竞争。


那么,我们现在去看科技创业的热潮,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的确有泡沫,但是远远达不到严重的程度,甚至我认为,适当的泡沫对于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回到投资人的角度,我们怎么选择,怎么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能够长期存在的企业?我觉得,可能要看两个方面特质:


第一,公司内部,有良好的企业制度、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创始人团队以及企业文化能保证公司充满创新力及非常强的执行力,在应对所有变化的时候,能够迅速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第二,业务层面,企业有没有非常强大的业务核心?有没有非常好的现金流?有没有有效的商业模式?具有强大商业核心的公司,远远胜过那些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个业务都不突出的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自有现金流是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


孙敬伟:做早期投资,就要伴随企业一路成长。对于早期天使投资来讲,不追风口,踏踏实实寻找初创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投资的一个理念。最核心的是项目的价值要回归到商业本质。在新兴行业方面,给创业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或者更好的竞争机会。初创项目的核心商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做天使投资看重的最核心要点。


李熠:虚拟现实行业用两年多时间就经历了一个周期。我们在这期间思考了三件事情:


第一个,这个事情是不是团队发自内心要去做的?这很重要的,如果只是为了追逐热点,很容易在行业下行的时候退出,或者没有能力坚持到更长远的时间。


第二个,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这三年的起起伏伏,完全动摇不了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因为它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个,要找到一个很好的路径和节奏,即商业化够不够快?过渡痴迷于技术的团队,是不去关注客户的,而客户需求是非常本质的,技术可能会随着需求进行下一个演变。


舒畅:泡沫这个词是投资人的词,创业者从来不觉得有泡沫。我以前是做投资出身的,在创业之前,有过五年投资经验。做了创业者之后,发现创业者心态是会发生变化的。


我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泡沫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干实事: 第一个是判断力,资金是用来发高薪,还是用来研发?技术投入哪个方面?这能够看出来一家公司的属性?


第二个是执行力,最简单的方法,半夜十点去公司看一看,看他们拿到一大笔钱后是不是依然艰苦奋斗。


主持人栾晔:下一个讨论的话题是,围绕To B和To C创业的区别。首先请水岩科技的张总分享一下,您认为To B的创业服务有哪些显著特征?


张祝:创业是把一个人从工程师变成商人的过程。每个模式有每个模式的场景,在商业环境里,首先要做的是各取所长。To C的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To B也自己的优势,可以保证很好的营收。但是,To B和To C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To C可以很快速搞定消费者,比如价格优势。相对来讲,To B要搞定买单的客户时间周期较长。


第二,To C一旦爆发群体性事件,危险程度高。比如产品出现负面案例就会很麻烦。To B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都是在客户框架范围之下,安全系数比较高。


最后,To B和To C对于整个团队的要求不一样。不是说做To C就技术含量不高。To B的生意一定会跟客户有多次沟通。


主持人栾晔:最后时间有限,请每位嘉宾用一两句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姜燕北:如果重新创业的话,我可能会在人才储备上更激进一些。因为现在对创业公司来讲,最重要的永远都是人才。在这一点上,投入多少精力都不为过。


蒋宇捷:如果重新创业,在融资这件事情上我可能会做的更好。因为融资需要给投资人讲一个巨大的愿景,让他认可你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创业是业务和融资双轮驱动,两件事情都非常重要。


李熠:如果再一次创业,我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客户更本质的需求,而不是过于去追逐技术的新和热。


舒畅:如果让我重新创业,我会在处理很多事情时用更加坚定而不激烈的方式。作为企业的CEO,坚定而不激烈的处理一些问题,对各方面都有帮助。


孙敬伟:创业的时候需要强健的身体,强大的内心。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要有一个好的身体。


主持人栾晔:好的,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真诚的分享。创业维艰,也祝在座各位创业者2018年能旗开得胜,企业获得坚实的成长,同时,创业路上也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谢谢!

【转载须知】

本文素材来源:品途商业评论,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如需转载,请联系出处。

往期精彩回顾

万浩基:中国独角兽绝不比美国差,科技的力量远非只给生活带来方便

吴智勇:投资不迷信风口,未来三年物联网将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