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轮融资1200万欧元,“手术机器人之父”称其产品为全球采血机器人的新标准【海外案例】


当我们感到身体不适到门诊看病时,医生最常先说的就是“先去验个血”。小到感冒,大到化疗后的每周常规检查都需要静脉穿刺血检,但验血窗口冗长的队伍以及穿刺时可能面对的反复扎针都让原本常规检查成为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心中的“大麻烦”。


鉴于医护人员的短缺以及全球人口的增长,显然需要一个经得起未来考验的创新方法来保证静脉采血服务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由此,自动化的AI采血机器人应运而生。


成立于2017年的荷兰医疗技术创新公司Vitestro研发了欧洲首款采血机器人。该采血机器人利用近红外线(NearInfrared,NIR)和超声波技术检测静脉,3D技术重建静脉图像,然后借助AI算法智能分析图像,选择最合适的位置和方式插入针头,实现自动化静脉穿刺血检。


Vitestro于3月21日完成1200万欧元的A轮融资。由美国Sonder Capital领投。这笔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加快Vitestro的产品开发、生产和引入欧洲市场。目前,该设备原型机正在进行欧盟CE标志认证的临床试验,Vitestro计划于2024年进入欧洲市场。


在本轮融资中,Sonder 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Frederic Moll博士被任命为Vitestro的非执行董事。Moll博士是Intuitive Surgical的共同创始人,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命名者,他本人也被称为“手术机器人之父”。


Frederic Moll博士先后在医疗设备领域创立过四家公司,其中三家成功上市,一家被强生收购。Vitestro研发的专注静脉采血的机器人设备为何能获得“手术机器人之父”的垂青?


采血机器人为何能超越

 人工采血的“质”与“量”?


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流动,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几乎不同年龄、不同病症的人一生都会面临一到多次的静脉穿刺采血术。


据Society of Hospital Medicine发文统计,每年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4亿次的静脉穿刺血检。因此从医疗机构到医护人员,再到患者治疗的各个环节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对此,Vitestro研发了创新的采血机器人,着力解决了以下三个采血难题。


Vitestro研发的采血机器人
图源:Vitestro官网


● 从穿刺到回收血样的全自动化采血程序,解放医护人员双手


AMN healthcare的一项调查显示(以下简称调查),85%的医疗机构面临缺乏护士的问题。虽然静脉穿刺是个“小”检查,但也有着严肃、复杂的操作流程。


一名熟练的采血护士背后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以及大量的训练,且不同医疗机构间采样技术并不完全统一,WHO就此发布了《WHO-静脉采血的最佳操作》。除了熟练采血医护人员的短缺,新员工的培训周期长、成本高也成为验血窗口大排长龙的导火索。


静脉穿刺是一种重复性高的机械工作,会使医护人员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采血机器人的出现能有效缓解传统劳动密集型程序造成的人员负担,并且标准化的采血流程也能改善护理质量,有助于推进创建一个可持续、高效且富有弹性的医疗采血体系。


据WHO《疾病的环境负担系列3》统计,在全球范围内,锐器伤害每年在医护人员中造成了约66000例HBV(乙肝病毒)、16000例HCV(丙肝病毒)和200-5000例HIV感染。


Vitestro研发的采血机器人从患者伸出胳膊起就开始了机器人全自动化的操作。医护人员只需要帮助患者紧固下止血带,接着从消毒,再到插入针头、止血带,最后处理废弃针头都采用自动化流程。这种智能无接触采血也能减少医患间的交叉感染,尤其是感染科和传染病医院的医护人员。

 

Vitestro采血机器人

图源:Vitestro


● 93%的采血成功率扩大设备适用范围,减轻患者痛苦及感染风险


调查数据还显示,82%的医疗机构会选择雇佣刚毕业的护士来缓解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这种青黄不接的人员配备体系就可能导致尤其是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不止一次的静脉穿刺,进而可能造成患者静脉炎或血栓等问题。并且血样收集和处理不当也会使实验结果分析产生非常大的误差,影响医生的治疗判断。


Vitestro的采血机器人搭载的近红外光和超声波的成像技术能将手臂中的外周静脉可视化。采血全程利用AI技术实时追踪静脉,并通过3D重建准确地定位到每位患者的最佳穿刺部位,减少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并且标准、安全的消毒流程也降低了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


● 采血仅需90秒,提高医疗机构运营及管理效率


此外,多次侵入性穿刺不仅意味着治疗延迟的风险,医疗机构治疗单个患者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同样在增加。


该采血机器人服务每位患者的采血时长约90秒。通过透视血管,精准用针的自动化程序优化了采血效率,并且降低了医疗事故发生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源头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提升医院服务价值。


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医疗机构在应对人员短缺问题上,有三分之二(67%)的管理人员会选择提供额外的招聘奖励,如签约奖金、提高工资等来扩充人手。


Vitestro 研发的24小时待命的采血机器人能将护士从繁琐、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医疗机构节省人力资源和资金成本,提高医院运作效率。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能同时管理多个采血机器人和病人,释放员工劳动力和价值,将他们部署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在有限医疗环境中创造出了更多的容量。


NIR+超声+AI+3D的多维技术组合,提升采血机器人的适应性及准确性


不同BIM值、肤色深度、血管粗细以及发育性静脉血管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anomaly,DVA)的患者对于静脉穿刺的要求和难度均有不同,需要去寻找不同的扎针位置、扎针角度、扎针力度,以此来避免多次扎针造成的皮下组织受损等。


NIR(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有限,对于肥胖患者不能准确使用,因此Vitestro对患者静脉采用了NIR+超声波的组合技术作为设备的“眼睛”,进行血管的识别。识别的同时AI算法持续跟进,将采血机器人“看”到的血管信息通过3D技术重建为图像。并且保持整个过程所追踪到的全部信息和数据都随患者静脉的变化实时更新。

 

图1:近红外线检测静脉  图2:用Al在超声波中追踪静脉  图3:实时创建静脉的3D图像

图源:Vitestro官网


目前,Vitestro的采血机器人原型机正处于AI算法的深度学习阶段,通过AI的全程参与和3D图像的融合重建,该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静脉差异智能、精准地判断出最佳扎针位置、扎针角度和力度。整体穿刺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别,以防止刺穿血管。


目前,Vitestro已经在荷兰的OLVG Lab BV、Result Laboratorium和St. Antonius Hospital三家中心内完成了六次临床试验,共使用该原型机在1500多名患者中进行了1000次抽血,总共分析了约2000支输血管。


试验数据表明,Vitestro的采血机器人穿刺成功率与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相近,血液样本质量满足采样要求并且患者的疼痛体验与人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实现了采血环节的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


创始人来自“欧洲的麻省理工”,助推采血机器人走向欧洲


Vitestro的研发团队花五年时间开发了这种突破性医疗设备,虽然这台采血机器人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创始人兼CEO Toon Overbeeke和商务总监的Brian Joseph从开启这个项目之初就注入了许多真情实感。

  

联合创始人Toon Overbeeke和Brian Joseph

图源:Vitestro官网


CEO Toon Overbeeke拥有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而Brian Joseph自1999年起一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被称为“欧洲的麻省理工”。Toon毕业后曾在知名管理咨询公司Bain&Company担任战略顾问。两位创始人还曾在荷兰Zarafa共事过,其中Brian Joseph是Zarafa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Toon Overbeeke的好友父亲因为经历多次化疗导致其很难进行静脉穿刺,而Brian Joseph的一个孩子需要定期接受血检但是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待,并且检测结果常常会因为血样收集和处理不当导致错误。这些经历都引发了他们对于患者护理质量以及医生诊断基石的思考,也就是普通且普遍的血检。


这就如同Frederic Moll博士早年的经历一样,他曾因父亲心脏病突发离世而放弃医学,选择经济学,后又被外科手术挽救患者生命所触动,重拾医学梦想。自此致力于为世上每个人提供最优质、最公平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据Fior Markets发布的报告,全球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液采样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26.2亿美元,在2020-2027年内预计达到7.2%的复合年增长率。


面对十几亿的蓝海市场,获得1200万欧元融资的Vitestro将设立全球采血机器人新标准,并借助Sonder Capital在医疗机器人商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帮助其走进欧洲市场。Vitestro的目标是十年内让该设备成为许多欧洲医院和私人实验室的采血标配,并占领一部分的美国市场。


CEO Overbeeke就现阶段的商业布局表示:在获得CE标志后,采血机器人将以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价格首先在门诊的静脉采血部门进行销售。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