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融资】2月超37起事件、环比减少31%,碳化硅领域吸金20亿元;总投资约4亿元,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新基建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开工

1.【芯融资-2月刊】超37起事件、环比减少31%,碳化硅领域吸金20亿元

2.总投资约4亿元,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新基建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开工

3.科技部部长在“部长通道”上借梅西解释ChatGPT:要注意趋利避害

1.【芯融资-2月刊】超37起事件、环比减少31%,碳化硅领域吸金20亿元

集微网消息,集微咨询统计显示,2023年2月发生超37起“芯融资”事件,融资总规模超53亿元。

融资情况

本月融资事件环比减少31%,融资规模与上月基本持平;融资事件同比减少35%,融资规模同比减少41%。

高额融资事件

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事件中,天域半导体芯擎科技等企业融资规模较高。其中,天域半导体新一轮融资规模约12亿元,芯擎科技A+轮融资规模近5亿元。本月亿元以上融资事件占比约35%。

活跃资本

2月,临芯资本、国中资本、惠友资本、金浦新潮、深圳高新投等机构接连投注多家半导体企业。同时,以上活跃资本有参投同一家企业的动作出现。

热门地区

2月,广东发生的融资事件最多,超13起;北京、江苏次之,分别为7起、6起融资事件。今年以来,广东连续两个月登榜首。

热门赛道

碳化硅

衬底是碳化硅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环节。目前,国内衬底仍以4-6英寸为主,不少厂商在8英寸方面已有研究进展。今年2月,碳化硅领域迎来一批融资“小高潮”,涵盖衬底、外延、器件环节。

碳化硅领域2月投融资事件:

天域半导体获约12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比利时基金、广东粤科投、南昌产业投资集团、嘉元科技、招商资本、乾创资本等。该公司已提前布局国内8英寸SiC外延晶片工艺线的建设,正积极突破研发8英寸SiC工艺关键技术。

昕感科技连续完成数亿元B轮、B+轮融资,由新潮集团及金浦新潮领投,安芯投资、耀途资本、达武创投、芯鑫租赁等机构共同参与,老股东蓝驰创投、万物资本持续加码。与国内外主流竞品相比,该公司1200V 80mΩ SiC MOSFET产品具有开关损耗低40%、漏电低等竞争优势。

天科合达完成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京铭资本体系京铭鸿瑞产业基金、历金铭科产业基金以及青岛汇铸英才产业基金等。该公司目前产能正在不断突破,北京二期和徐州二期也在进一步规划中,预计2025年底,6英寸有效年产能达到55万片,6到8英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快速产能切换。

瞻芯电子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方创新、国中资本、临港新片区基金、金石投资钟鼎资本、长石资本、临芯投资、光速中国、广发信德等。该公司的碳化硅MOSFET、SBD、驱动IC三大产品均已完成车规级认证,获得多家下游行业龙头认可和大规模应用,2022年自主建设的SiC晶圆厂已建成投产。

汽车电子

近几年,基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变革,芯片与汽车的联系更为紧密,汽车电子受到广泛关注,涉及汽车芯片、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芯片、毫米波雷达、MCU等领域企业。

汽车电子领域2月投融资事件:

阜时科技获得奇瑞集团旗下瑞丞基金和先导产投(苏州智能车联网基金)的战略投资。该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接收传感芯片FL00112已通过AEC-Q102车规国际标准认证并量产。

辉羲智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该公司团队拥有完备的先进制程SoC芯片设计量产能力、多模态4D感知算法研发能力以及高阶自动驾驶系统量产交付经验,辉羲首款面向下一代城区NOA解决方案的SoC计划于2024年量产落地。

芯擎科技完成总额近5亿元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泰达科投、海尔资本、浦银国际、武汉创新投、桐曦资本、国盛资本、越秀产业基金、嘉御资本等。围绕汽车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所需的核心芯片,该公司正有序推进研发工作,产品线包括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和车载中央处理器芯片,今年陆续还将有多款新品进行流片面市。(校对/姜羽桐)

2.总投资约4亿元,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新基建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开工

集微网消息,3月5日,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新基建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在苏州高新区正式开工。

图源:苏州高新区发布

该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用于生产电源连接器、高速连接器等产品及组件,预计达产后新增年产能近4000万套,新增年销售收入12亿元,将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

苏州高新区发布消息显示,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元器件行业集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配套产品研制生产任务。(校对/姜羽桐)

3.科技部部长在“部长通道”上借梅西解释ChatGPT:要注意趋利避害

集微网消息,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开启。其中,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接受了记者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近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请问加强基础研究对于建设科技强国有哪些方面意义?科技部如何推动加强基础研究这项工作?谢谢。

王志刚表示: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要求加强基础研究。这是我们党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一个新认识,也是我们国家当前发展阶段对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总开关,对于底层技术、底层逻辑,所谓黑科技、硬科技有更大需求,也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性、现实性的要求。

刚才提到怎么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四个面向”,按照这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二是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也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应该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基础领域的研究,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对于这样的研究工作,我们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态,要给予更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安排。我们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在评价方面要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和对应用工程的评价,有共性的地方,但同时要有所区别。基础研究讲求十年磨一剑,坐稳坐住冷板凳。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这些年我们关注几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基础研究的问题怎么提准。基础研究前沿是大家没有走过的路,怎么把问题提准,它是一个科学问题,并且是重大科学问题,这是科学家要面对的重点、难点。第二个问题,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是非常难得的。怎么解一道数学难题,一个现象怎么发现,怎么总结其中规律,一项科研过后怎么把方法总结出来,这些都是科研最难的地方,都要依靠人,然后才是成果本身。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有个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研究更需要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包括国际同行的交流。最后一个问题,是基础研究的底层逻辑。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把方法论、科研范式搞清楚。这几方面是科技部在工作中非常关注的,然后才是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成果。

这些年,我们确实取得了不少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比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现在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科技可以将它经过一定的工艺、一定的反应,变成工业淀粉。我们在贵州的FAST发现了700多颗新脉冲星,这是基础研究关注问题和基础研究中涉及到的观测分析技术突破,交叉融合形成的创新成果。所以,基础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好奇心驱动,一个是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遇到的难题,从基础上找原理、找方法

下一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这样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得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而且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请问,科技部将如何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谢谢。

王志刚指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我们提了很多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这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它也是科学研究主体,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这些成果怎么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的各个阶段,都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科技要在整个人类进步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国家安全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科技的颠覆性、扩散性、渗透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都需要企业来做。

科技部一直在积极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在企业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承担中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核心就是要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这四个方面都把企业作为主体。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它是一体的。

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要努力形成一种生态,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同时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而且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提问:ChatGPT是近期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国内企业也宣布有相关业务布局。请问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何考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谢谢。

王志刚回应:ChatGPT出来以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实际从技术本身源头来讲,它叫做NLP、NLU,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理解,这两方面已经研究了很多年。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它的计算方法有进步。同样一种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发动机,大家都能做出发动机,但质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从这一点看,ChatGPT在技术进步上,特别是保证算法的实时性与算法质量的有效性上,非常难。我们通过计算是可以把人的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并且进行对话,但是要达到实时效果是不容易的,这方面OpenAI有它的优势。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布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但目前要达到像OpenAI的效果可能还要拭目以待。我们也希望,中国的企业也好,国外的企业也好,大家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好成果。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怎么样规范科技伦理,趋利避害。

总的来讲,AI这个领域是大方向、大领域,并且它的影响绝不仅仅在科技领域本身,可能还涉及在其他领域的赋能应用。这方面科技部已经作了很多部署:包括AI本身技术发展的一些课题,已经部署了很多年;中国首先提出AI治理方面的“八项原则”;在AI转化应用方面最近推出智能码头等若干个示范应用场景,推动AI转化应用

我们希望,既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牵引,也通过场景驱动、用户需求,把它结合起来,使得AI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科技作出贡献,也希望从事AI研究、转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自身能够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为推动AI发展、以及为国际社会作出中国贡献。(校对/魏健)



更多新闻请点击进入爱集微小程序 阅读


1.曝华为或分拆消费者业务 部分研发团队荣耀或接手

2.深耕Matter标准,泰凌微电子助力企业跨越物联网“生态藩篱”

3.荣耀将发布自研射频增强芯片

4.半导体行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信心 走好自立自强之路

5.东莞疑似失控特斯拉连撞两车,已致两人受伤

6.2023年GDP目标:5%左右!

7.一周概念股:碳化硅/AIGC板块双双受挫,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8.中国电科主要领导调整:陈肇雄不再担任董事长、党组书记

9.【一周招/中标】嘉芯迦能新增中标设备3台,拓荆科技新增中标设备1台,上海积塔新增设备招标4台

10.总投资约4亿元,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新基建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开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