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500万 她让摄影师记录每次快门闪动 在线约订拍修推 拥4000用户


拾光盒子”创始人李榴(左)和沈萍萍(右)


文| 铅笔道 记者 罗正臣


导语


有了孩子的沈萍萍非常喜欢拍亲子照。有着7年拍照经验的她,终于在2014年初做起了独立摄影师。


去年7月,她应朋友邀请,到某摄影网站供职,旨在开发一款O2O摄影平台产品。可是原来做过O2O签约摄影师的她,发现O2O漏洞重重,应该放弃。


于是,她拉起了队伍,准备开发一款面向独立摄影师的SaaS管理系统拾光盒子它与传统SaaS不同,其通过朋友圈传播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兼备业务管理和业务推广两种属性。


客户端依附在微信上,客户可在微信中完成约拍、选片、支付等功能。独立的App端则是面向摄影师,他们可将拍摄后的照片制作成在线图册,由客户分享至朋友圈。


拾光盒子还具有六大功能:订单管理、作品管理、档期管理、套系管理、客户管理和客户评价。摄影师可以使用这六个功能完成一套服务流程。


现在拾光盒子已有超过4000名用户,职业摄影师占93%,月阅读人数达22万6千人,日活18%。




注:  沈萍萍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她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一支镜头带来的合作伙伴


小区电梯里,沈萍萍遇到了李榴。李榴手里拿着一台佳能5D3,赚足了沈萍萍的眼球。“当时我还在蓬头垢面地带孩子,他正好要下楼拍夕阳。我很好奇5D3的成像,两个人攀谈了起来。”


时光飞逝,2015年初,已经有7年拍摄经验的沈萍萍决定涉足职业摄影领域。“我那时主要拍摄亲子类作品,通过朋友圈传播样片获得客户,普通的摄影师工作一年后才能达到饱和状态(月接15单左右),我只用了三个月。”



产品App界面


在一次拍摄前,沈萍萍发现需要一支85mm1.2的镜头,但是不知道找谁借。她通过微博,重新联系上了原来的邻居李榴。李榴二话没说就把镜头借给了沈萍萍。


从此,两个人建立了联系。“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喜欢摄影,又都是做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所以经常讨论到新产品概念,并希望有机会能够一起合作。”


2015年7月,沈萍萍来到了李榴供职的公司。“他们公司想做一个面向O2O摄影类产品,缺设计人员。我本身会做UI、UE设计,又会摄影,符合他们公司的要求。”


放弃O2O做SaaS


进入公司后,沈萍萍决定将目光锁定在独立摄影师,而市场上恰恰缺乏服务独立摄影师的软件。于是,她决定开发一个独立摄影师SaaS管理系统,并建立一条小生态链。“帮助摄影师解决市场推广和业务流程管理等服务。”


可是这个想法与当时所在公司的产品战略相左,公司更倾向于做O2O摄影平台。沈萍萍认为,独立摄影师完全可以脱离O2O的控制,自己生产、传播内容。


随后,他们做了一次市场调研,发现“一个150人的朋友圈,在看到朋友拍摄的美照后,能有11%~17%愿意去了解更多摄影师信息,这可以给摄影师带来更多的业务”。


于是他们就想通过朋友圈传播摄影作品。“每一个订单都能生成一个H5页面(包含精修后的照片)。摄影师可将这个H5页面分享给客户,再由客户分享至个人朋友圈,以达到传播的效果。”


最初沈萍萍构想的业务流程如下图




产品的盈利点在于拍后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客户印刷照片、制作相册获利。


一句话搞定500万元


有了这个想法后,沈萍萍拉着队伍从原公司离开了。“原公司想做O2O平台,和我们的理念有差距,所以我们想出来创业。”


但是从前公司出来后,他们并没有马上投入到新项目的研发当中。“我们那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就暂时把这个想法搁置了。”


当这个想法被同是创业者的沈萍萍的丈夫知道后,他鼓励老婆尝试一下。随后,丈夫帮忙找到一位曾经做VC的好友,帮忙评估项目。


一天后,沈萍萍、李榴和VC好友,相约在清华南门的咖啡厅里讨论项目。“她觉得想法特别好,但是说我们没有BP, 思路听起来有些凌乱,不如写一份BP,整理下思路。”


一周以后,高捷资本负责人表示对拾光盒子感兴趣。“那位负责人本身不是摄影圈的,还特地请来一位摄影协会会员的合伙人从深圳飞到北京,来评估项目。”


负责人丢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图片平台和社交网络?于是两位创始人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各自家里,在一天之后给出了答案。


他们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列出了国内外所有图片平台和社交平台出现的时间轴。通过时间轴,一个现象浮出水面:当主流的社交平台出现以后,就没有大型图片平台了。“我们告诉高捷资本的负责人,不做图片平台。”



图片平台和社交平台出现时间轴


随后,沈萍萍和李榴两个人将他们市场调研的数据摆在了负责人面前。“我们用事实告诉他们,摄影师SaaS管理系统将有庞大市场。”


于是,拾光盒子团队赢得了5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简化订单流程


去年11月9日,投资协议签订完毕。团队正式启动拾光盒子项目。“我们的产品构思已经足够详细,就差研发了。”


拾光盒子拥有两个不同的载体:微信服务号和独立App。客户使用微信服务号,可完成约片、下单、选片、支付等操作。而App则是为独立摄影师服务,完全免费使用。


拾光盒子App具有6大功能:订单管理、作品管理、档期管理、套系管理、客户管理和客户评价。


今年4月15日,拾光盒子正式上线App Store。运营两周后,产品已经拥有超过400名注册用户,其中93%是独立职业摄影师。


但是团队又发现了问题:订单数量太小。于是沈在798艺术区约谈了两位使用拾光盒子的摄影师。



拾光盒子团队


经过六个小时的长谈,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订单功能不完善。“线上支付需要第三方担保,摄影师完成拍摄后无法直接提现,款项被积压(积压周期在两周以上),对他们很不利。”


摄影师们纷纷表示,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很难真正使用订单功能。于是沈萍萍听取了建议,增加了线下交易功能。“线下交易可以保证摄影师的资金不断流,而且他们仍然可以将成片展示在软件端,完成传播、管理。”


但是这项工作的实施颇有难度。“我们发现问题后,马上通知所有摄影师停止使用下单功能,并尽快结清后台的欠款。随后,我们简化了40%的流程,才重新开启新订单系统。”


在新流程中,可由客户发起约片,也可由摄影师发起约片(不是通过拾光盒子导流的客户)。当摄影师将线下订单录入系统,系统将给客户微信发送确认信息,在客户确认后完成线下交易。


线下交易可以跳过线上选片环节,直接由摄影师上传精修片。“有些人在拍摄后当场就选片了,所以不用摄影师重新上传到拾光盒子里。”


6月底,拾光盒子启动推广。 “我们同一些优质的自媒体合作,由他们发文章介绍我们的产品,完成用户传播。”一个月内,推广为拾光盒子带来1000多名新用户。


截至8月中旬,拾光盒子已经累计4000多名用户,月阅读人数达22万6千人,日活18%。


/The End/

编辑   邵  希      校对    赵芳馨


求报道

请加pencil-news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