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智能康养机器人,「如身机器人」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打造通用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窗口期已经到来。

36氪获悉,康养具身智能公司「如身机器人」(RobotGym)近日获千万元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力合金融独家投资,资金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产品工程化落地推进、养老场景规模化试点及市场前期布局。当前,如身机器人已启动Pre-A轮融资。

如身机器人团队具备深厚的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背景,创始人及CEO师云雷师从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德国院士团队顶尖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港股医疗机器人龙头企业微创机器人、欧洲超级独角兽企业Agile Robots等。

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是师云雷决定投身康复养老赛道的初衷。在创立如身机器人之前,师云雷曾在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工作多年,主导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发。与手术机器人全然2B的模式不同,养老照护机器人除了养老院、康复机构等B端,还有大量C端个人用户。这就需要从看似分散的养老照护需求中,找到核心痛点,打造标杆产品。

师云雷认为,市场需要高通用性、高智能化的康养服务机器人,当前大语言模型技术突破了自然语言交互的瓶颈,使得机器人能够“听懂人话”,拆解用户给出的复杂指令,并分步骤执行。这意味着,机器人拥有了进入家庭的“敲门砖”,打造通用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窗口期已经到来。

面对复杂的康养需求,如身机器人规划了两条产品线:格物(UniGym),多合一智能康复机器人系列;齐家(Qijia),养老照护机器人系列。

格物系列,主要面向居家康复场景,覆盖手部、上肢与下肢等全身康复训练;能够支持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实时调节训练参数,查看训练报告等。该系列产品相对轻量,已实现千台量产并出口至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市场。除了为公司带来持续现金流外,格物系列产品也是如身机器人深入康复场景、积累真实世界数据和用户的触角。

数据积累,于具身智能的价值毋庸置疑。在师云雷看来,数据价值高度依赖于AI模型的架构,未来能够满足高级照护需求的AI模型,必然需要更多模态的数据,比如触觉、力觉等现在尚未大规模采集的数据。因此如身机器人选择商业化先行,尽可能多地卖出产品,建立起能够快速、大规模采集多模态数据的硬件网络,为未来技术迭代积累先机。

齐家系列,则直接切入当下养老刚需,尝试让智能机器人进入独居、半失能及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场景。基于深入调研,齐家Q1系列养老机器人的核心功能被规划为三个层级模块:辅助移动、情感陪伴、智能照护。

齐家Q1养老机器人

在养老院等机构,如身机器人团队发现,“能出门遛弯”是很多老人直接而强烈的需求之一,但因为护工配比不足,很多老人无法自由外出。因此,具备自动导航、智能避障能力的移动辅助机器人,有望解放老人双腿,拓展其日常安全行动的半径。

同时,基于团队开发的多模态大模型,齐家养老机器人能与用户自然对话,为老人提供情感陪伴和生活助手,如提醒日常用药、安排行程等。师云雷表示,作为一个新家庭终端,养老照护机器人可以成为一个平台,集成多种软件服务,比如帮助老人书写回忆录;生成老人生活日报并发送给子女等家庭社交、健康管理功能。

智能照护,是目前康养机器人技术挑战最大、同时产品价值最高的功能。如果按照自动驾驶的L1-L5进行类比分级,那么L1-L2级机器人,能够执行非接触或轻接触的低风险任务,如根据语音指令递送水杯、药品、食物等;L3级可以实现更复杂的辅助任务,如辅助老人起身、进行居家康复训练等;L4-L5则要求其能够执行高强度、高风险的力控接触任务,如在老人摔倒时进行紧急扶助,甚至是急救操作。

师云雷判断,要实现L3及以上较为成熟的自主照护服务,可能仍需五年左右。那么如何让产品在当下具备商业化落地的能力?如身机器人选择尝试“AI +远程操作”的混合架构。

类似于“手术机器人只是辅助医生手术”,针对更复杂的照护需求,康养机器人也不需要完全独立照护,可以通过24小时远程监护中心,由机器人协助远端护工一起操作。而如身团队开发的高精度力反馈技术,能够保证远程操作的安全与柔和。

在康养机器人的设计中,如身团队十分注重安全性,选择稳定的轮式底盘设计,确保了低重心和高通过性,能够平稳地在家庭常见的门槛、地毯上行驶,杜绝倾倒风险;机械臂的设计也经过严格风险评估,确保安全可靠;未来部署入家庭的硬件,也将配备远程急停开关,充分确保安全。

据了解,齐家产品系列已与国内多家头部养老服务机构达成试点合作意向,并入选腾讯“银发科技伙伴计划”,预计2026年实现标准化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