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拿到红杉腾讯字节投资,这家公司帮助AR眼镜走到室外|潜伏独角兽

不像软件一个版本就能突飞猛进,硬件迭代需要的是积累。 |
封面来源|企业供图
等得实在太久了。
6月6日,苹果在万众期待的WWDC大会上,终于发布MR头显产品Vision Pro。这款搭载了两颗芯片、3块屏、5个传感器和12个摄像头的产品,苹果整整耗时8年、投入2000多名设计师和数十亿美元才将它带入大众视野。产品发布以后,正式发售还要再等上至少半年,且还限量20万台。
一时间,行业争议不断。对于那些早已按捺不住想体验的消费者,再次被浇了冷水。
不夸张的说,Vision Pro是一款「空间计算设备」。但仅靠一枚5nm工艺、200亿晶体管的M2芯片还不足以驱动,还需要为摄像头、传感器和麦克风专门配备另一枚芯片。即使有强大的硬件加持,“这款眼镜更多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偏家庭、办公一些”,一名行业人士告诉硬氪。
也有投资人向硬氪表示。“这是一款妥协的产品。更多是试水,后续迭代价格将下探,未来几年才可能真的成为消费级产品,形态方面也会更加友好”。所以,没有消费级产品出现前,真正的元宇宙时代也就无从谈起。
更关键的是,这款眼镜并没有眼镜形态——“更像滑雪镜,但难以走出室内”。重量约450g,是普通近视眼镜(30~50g)重量的数十倍,且使用时还需要外接电源,或外接电池组也只管2小时的电量。
硬氪近期接触到的一家深圳水面下公司,就试图助力AR眼镜厂商做出一款能真正走出室外的高性能低功耗眼镜。其不仅秘密的拿到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腾讯、字节等知名机构投资,创始人还曾任华为光器件研发专家,联合创始人为衍射光波导之父Tapani Levola。
这家公司就是——光舟半导体,主要为下游AR眼镜厂商提供光波导、光机。同时,光舟半导体具备了从光芯片设计软件、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完整IP及相关专利。客户方面,已经是李未可等AR眼镜厂商供应商,并且与国际头部大厂建立初步合作关系。

光舟半导体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天眼查,硬氪整理

既然Vision Pro不能走出室外,那一款真正能走出室外的To C眼镜,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首先,最好能够像近视镜一样佩戴舒适,支持长期佩戴。这也意味着眼镜需要更轻、体积更小。更重要的是,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线束转移算力或提供电力。因此眼镜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算力,还需要控制功耗;
其次,显示效果要好。比如AR意在增强现实,因此不能对实景产生太大的影响。要保证足够的透明,同时又有足够的透光率;再比如,视野范围要大,戴上去像身处一个超大屏幕的电影院,因此显示需要保证足够的视野(FOV,Field of View)。
最后,需要有一个亲民的价格。1499美金的Quest 2、3499美金的Vision Pro,价格都还太高。价格下探又需要全供应链为之努力,尽快推进量产,提高良率。
目前,尚未有一个技术路线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因此AR光学成像领域呈现着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状态,包括棱镜(Prism)、自由曲面(Free-space)、折返式显示(Birdbath)和光波导等。

技术路线总结,资料来源:五矿证券研究所,硬氪整理
相比之下,衍射光波导也就成为众多大厂的共同选择,苹果、华为等公司都在该技术方向上有布局。
整体效率提升3倍,布局HUD
图源企业

图源企业
车载HUD显示方案为深圳市光途显示科技(以下简称“光途显示”)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光途显示为光舟半导体参股公司。硬氪获悉,光途显示已经在筹备建厂,计划推进HUD产品实现量产。
不同于其他的技术路线能够在多种场景复用,衍射光波导的下游应用还局限在AR眼镜,产业链升级迭代速度也比较有限。而光波导在车载HUD的应用恰好能够打开新的应用空间,或许能帮助产业链更早迎来爆发期。
(硬氪胡佳琳、刘士武对本文亦有贡献)

36氪旗下硬核技术报道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