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亿到1500亿,国资城投转型必看:深度复盘长春高新投资并购金赛药业| 添信资本


你很难见到一家上市公司,把“资本运作能力”写进年报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长春高新有这个底气和腰板。
 
公司从1997年上市时的发行市值7亿元,增长至2020年最高时期的市值2000亿元,营收、业绩和增长动力几乎全部来自于公司在1997年时一个不足6000万元的投资——投资生产生长激素的金赛药业。此后,包括各种实物出资在内,长春高新先后在金赛药业上合计投资了1.1亿元,再无投资追加,金赛药业就依赖自己的经营能力造血,持续成长,形成了今天营收48亿,净利润19.8亿、净利率40%,撑起了1500亿市值的国资上市平台长春高新。
 
长春高新作为地方国资运营的上市平台,投出了极为优秀的长期投资回报率。
 
作为国资运营平台的A股上市公司历来不少。自2017年以来,随着地方城投需要转型、发展产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拓展产业的地方国资更是趋之若鹜。
 
那么,需要警惕的陷阱是什么,值得学习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多数地方国资/城投运营平台转型发展,青睐高景气度行业,青睐所谓国资经营优势领域,如各类城市经营建设板块。
 
国资城投运营,成功者有之,尤其在过往城市土地经营上,更是蔚然大观。但业务转型和经营实业,却是另一番挑战。常见问题有:
 
一、国资运营平台获取资本的能力较强,资本也相对较为廉价,易于过度投资。廉价资本的获取能力,势必容易诱导管理者忽视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从而过度投资。地方对于重资产型行业的普遍性青睐,即是如此原因。尤其是特定经济环境和资本周期中,地方国资在增长和发展上的fail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心态和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更是助长了这种过度投资,如14-16年的金融转型,如当下的收购上市公司。
 
二、由于掌握资本要素,国资运营平台对于公司治理与项目管理层激励比较容易忽视。管理层的利益如何实现,如何与国资运营平台长期绑定,这些问题在过去是被忽视的。随着“钱”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降低,“人”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抬升,这是一个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问题。
 
三、在地方国资运营效率的考核上,目标锚定收入规模和利润指标,对于净利润的关注,远大于对于长期经济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关注。这也是轻资产类项目往往不如重资产类项目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这还带来了很多的外部效应。如果说美国企业的资本周期是由华尔街推动的,那么,国内企业的资本周期,在过去,相当程度是由地方政府以及银行体系推动的。
 
在国资城投平台纷纷寻求转型的今天,如何看待各项机会,如何发挥国资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呢? 

长春高新投资并购金赛药业,是发挥国资长期资本优势的典范,是国资城投平台转型的代表。添信资本团队结合既往与国资合作经验,结合上述国资城投转型常见问题,就此深度复盘长春高新投资金赛药业一案,希望带给地方国资/城投转型以启发。

目录

1、长春高新:从6000万到1500亿

1.1 长春高新发迹史

1.2 慧眼识珠:投资金赛药业

2、关键人物:创始人金磊博士

3、生长激素是什么?

3.1 生长激素用于矮小症

3.2 美国的经验:大市场,强需求,持续增长

4、金赛药业产品及其市场地位

5、金赛药业的后发先至

6、生长激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6.1 产品线

6.2 销售渠道能力

6.3 配套营销产品

7、公司治理:企业发展与核心人物关系的完善

7.1 双方资金关系

7.2 股权及董监高变动

8、长春高新的投资风格

9、案例小结

10、如何“管资本”?


1、长春高新:从6000万到1500亿

1.1

长春高新发迹史


长春高新1997年上市,上市之初,公司发行市值6亿,到今天已经达到了1500亿市值。
 
与市值一并水涨船高的,是公司的业绩。近十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10.24 亿元增长到 73.74 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 0.73 亿元增长到 17.75 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到 21.83%,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 37.59%。
 
长春高新原本为地方高新区,最初的业务主要是房地产,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金融业务。
 
如今,公司业务范围也发生了延伸,向医药领域进行投资,公司旗下控股70%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等生物药),100%控股的高新地产(房地产),控股47%左右的百克生物(水痘和狂犬病疫苗等),控股47%左右的华康药业(中成药)。此外,公司还参股了爱得万思和长沙贝诺,积极布局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领域。
 
其中,金赛药业贡献了65.39%的营收和81.63%的净利润,可以说是公司主要的摇钱树,长春高新的一路走高,与金赛药业的成功分不开。
 
从三大医药板块的布局、投资并购金赛药业、分拆百克生物上市,都可以看到,作为“地方国资平台”,公司投资运营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很强。这也难怪,长春高新甚至将“产业合作、优质医药标的整合、资产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方面”写入了核心竞争力。
 

1.2

慧眼识珠:投资金赛药业

 
长春高新的一路高涨,离不开对金赛药业的慧眼识珠。实际上,作为公司体内最主要的业绩来源,金赛药业就是看好长春高新的核心因素,实际上给长春高新的估值一般就是给金赛药业的估值,其余业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金赛药业营业收入从2001年0.33亿元增长到2019年48.22亿,18年CAGR 31.90%;净利润从215万元增长到19.76亿元,18年CAGR 28.6%。金赛药业的财务状况也非常亮眼,综合毛利率约92-93%,净利率40%,销售费用率37-38%,管理费用率3-4%,研发费用率在2017-2018年为7-10%,预测未来下降到5-6%。
 
 
这样一棵摇钱树,长春高新在最初仅出资5,860 万元,取得金赛药业65%股权,并在其后两次增资中合计投入注册资本 5,110 万元,将持股比例提升到70%。换言之,包含实物出资在内,长春高新一共投入了约1.1亿,换来了如今1500亿的大市值。其回报不可谓不惊人。
 
在1997年3 月,长春高新与金赛生物共同设立金赛药业,约定金赛药业的投资总额为 5,860 万元,其中,长春高新投入 3,809 万元,占投资总额的 65%;金赛生物投入2,051 万元(以专有技术作价投入 1,758 万元,以货币资金投入 293 万元),占投资总额的 35%。
 
此后,金赛药业分别于1998年、2001年进行了两次增资,长春高新共累计投入注册资本 5,110 万元,占注册资本的 70%。此后,金赛药业不再增资,长春高新对其也未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直到2019年收购金赛药业少数股权之前,长春高新都维持70%的股权比例。
 
2002年、2005年,金赛生物分别将所持有的金赛药业6%股份转让给自然人股东林殿海、24%股份转让给自然人股东金磊,自此退出了金赛药业。
 
到2019年长春高新收购金磊、林殿海所持29.5%股份之前,金赛药业的股权结构如下:
 
 
2019 年,长春高新发行股份 51.87 亿元,可转换债券4.5亿元,总对价 56.37 亿元收购金磊 23.5%、林殿海 6%共29.5%的金赛药业股权,完成了对金赛药业少数股东权益的收购,长春高新持有金赛药业的股权比例将由70%提升至 99.5%,交易完成后,金磊持有长春高新股份比例 11.51%,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本次收购解决了公司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股权结构问题,有助于强化对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管理与控制。同时,金磊博士作为金赛药业的创始人与核心人物,正式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实现双方利益进一步捆绑。
 
2、关键人物:创始人金磊博士

金赛药业的成功,与其创始人、核心技术人员金磊博士密不可分。金磊在帮助金赛药业取得市场的成功的同时,也实现了财富的跃迁。
 

公司的招牌产品是赛增生长激素,公司创始人金磊在该领域掌握了先进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带回国内创业,在长春高新的资金支持下,由此开创了金赛药业的辉煌。
 
金磊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药领域很多优秀企业家出自北大生物化学专业,如药明康德李革赵宁、甘李药业甘忠如、通化东宝李一奎),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结构化学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全球第二大生物制药公司基因泰克,并独创了“金磊分泌型表达技术”。1995年,他发明的“金磊大肠杆菌分泌型技术”,荣获了当年美国生物学界的最高奖——克莱文奖,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人。
 
从1958年人垂体生长激素应用开始,到今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生长激素共经历了五代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四代生长激素,从哺乳动物细胞重组DNA技术合成的含有191个氨基酸的生长激素,其优势在于该产品和天然的生长激素结构更为接近,但其缺点是:①细胞培养要求高、繁殖速度慢、 收率低;②腺病毒污染——动物源性感染;③促增殖药物污染,引起肿瘤发生。因此目前仅被极少数生产厂家沿用。
 
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第五代生长激素,采用的是金赛药业的核心技术人员金磊博士独创的“金磊大肠杆菌分泌型技术”,产物直接分泌于菌体之外。其氨基酸含量、序列和蛋白质结构与人垂体生长激素完全一致,生物活性、效价、纯度和吸收率极高,在最大限度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国际上大多数领先生产厂家所采用,产品已占据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掌握这一核心科技后,1995年年底,金磊归国创业,1997年与长春高新共同投资组建长春金赛药业。1998年,他利用独创的“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技术”,推出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金赛药业在生长激素市场崭露头角。
 
2005年,金赛药业成功上市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成为中国生长激素领先品牌。2008年,公司自主研发的长效生长激素获得专利证书。2014年,公司推出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金赛增,实现了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引领了全球生长激素的走向,并且逐渐占据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宝座。
 
长春高新对于金赛药业的投资,无论是选人,还是选业务,都符合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我们这种大国大市场的未来,需求在哪里,什么行业有前途,可以参考美国的商业演化历史。
 
生长激素在美国市场被证明了是一个大市场,需求长期稳定地增长,同时生产这一产品的基因泰克公司也凭借这一产品得以成长壮大;而金磊博士本人,此前正好就职于基因泰克公司。
 
金赛药业创始人金磊博士的老东家基因泰克,就是全球最早制造出人工生长激素的企业。生长激素是基因泰克的第三个产品,也被认为是其历史上最重要的产品。没有生长激素产品的成功,就没有基因泰克作为目前规模和实力仅次于安进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的地位。
 

1985年10月,基因泰克的生长激素产品Protropin获得了FDA批准,这也是市场上第一款生长激素产品。在上市头几年,生长激素的销售就远超预测。到了90年代初,其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美元。如今的生长激素市场已远远超出了基因泰克团队在70年代末的预测。2019年的全球生长激素市场已经膨胀到50亿美元,而且预计将以每年8%的速度继续增长。
 
将这一逻辑复制到了中国市场,市场需求也得到了验证,生长激素整体市场从2010年大约8亿的规模,增长到19年约60亿。
 
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力较强,得益于行业整体增长和市占率的提升,公司业绩一路走高。按照金磊24%的持股比例计算,这20多年来其少数股权对应的公司净利润合计也达到了14亿左右。
 
但创造了这一经营奇迹的金磊本人,利益却无法得到充分的证券化,经营管理的权力也没有长期的保障机制。
 
坐拥这样一个会下金蛋的金鸡,喜悦之余的长春高新也需要考虑,如何将这只金鸡与自己长期绑定在一起呢?
 
历史上,金赛药业也几次改制,就是为了达成更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证券化方案和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无论以上任何一次改制或者证券化安排,都没有能够顺利成行。
 
直到2019年之前,金赛药业一直由长春高新持股70%,创始人金磊持股24%,另一位自然人股东林殿海持股6%。
 
这一安排存在公司治理的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长春高新的投资者感到担心。由于创始人金磊仅持有金赛药业部分股份,而不持有长春高新股份,在利益安排上难免让投资者担忧其在体外另有利益安排。
 
而且这个结构对于金赛药业本身的管理来说也有问题。核心在于国资管理人的长春高新管理层未必能够真正经营生长激素的业务,而作为金赛药业创始人的金磊博士仅是少数股东,如果不能长期与上市公司利益一致,隐患颇多。
 
2019 年,长春高新发行股份 51.87 亿元,可转换债券4.5亿元,总对价 56.37 亿元收购金磊 23.5%、林殿海 6%,共29.5%的金赛药业股权,完成了对金赛药业少数股东权益的收购。交易完成后,长春高新持有金赛药业的股权比例将由70%提升至 99.5%,金磊持有长春高新股份比例 11.51%,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当时金赛药业整体估值达到了190亿,金磊手中23.5%的股份对应45亿。发行股份收购后,长春高新的股价一路走高,市值从300亿增长至19年年底的1000亿,如今已经达到了1500亿的高峰,按这个市值计算,金磊手中11.51%的股份已经帮助他实现超过170亿的市值,财富效应不可谓不明显。
 
如此关键的核心人物,其一举一动也牵扯着市场对长春高新的认知。近期,金磊在金赛药业接受调研时表示“业绩展望从增长35%下调至25%”、“由于需要缴税10亿元和个人资金需要,年底计划减持”,引发了市场热议,尽管长春高新随后紧急辟谣澄清,表示“业绩下调”是媒体的误读。金磊在与机构交流时,谈及的是“纯销25%”,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的考核指标,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数据是基本一致的,指的是销售统计口径的收入,而不是净利润。并且目前金磊尚不具备减持条件,公司也未接到其关于减持股票安排的报告,但长春高新总市值已经蒸发超过200亿元。
 
即使在长春高新这个对于金赛药业极为成功的案例中,也能看出,国资运营平台对于公司治理与核心业务管理层激励安排不是那么容易。管理层的利益如何实现,如何与国资运营平台长期绑定,这些问题在过去是被忽视的。制度上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也不够。随着“钱”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降低,“人”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抬升,这是一个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长春高新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开始推进的旗下百克生物分拆上市,在国内制度配套逐步齐全的背景下,就是对于百克生物管理层的激励和治理梳理,也是更好的未雨绸缪。
 
3、什么是生长激素?
 
金赛药业和金磊的传奇经历,都围绕着生长激素。那么什么是生长激素呢?它为何如此神奇,能够打造出一个1500亿市值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