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把VC投资当作一个事业。我认为合格的VC投资人有两种,一种是为LP赚钱,对GP来说是一项事业;另一种是为LP赚钱,为自己赚钱。我是第一种。我把投资当作一项事业,只要扛过一个经济周期,历经10年的起承转合,GP的品牌会发挥出超额价值,这是我非常明确的一件事情。”
作者 | 刘小倩
编辑 | 轻眉
出品 |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近日,星瀚资本创始人杨歌在北京工业大学内开展了一次演讲,劝诫大学生朋友,切不可单凭兴趣和理想纸上谈兵,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
像这样的演讲,杨歌每年都会经历多次。他乐于向大众分享创业心得、投资认知,台下的听众涵盖学生、创业者、投资人等。以至于圈内人士提及杨歌,第一反应不是星瀚资本,而是“演讲达人”。
在接受投资人说(touzirenshuo)记者专访时,杨歌坦诚道,也会心烦,也会反省,但他现在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至于在市场上活跃一事,他还会再坚持20年。“我的逻辑就是,你看懂了,我愿意跟你交流,你看不懂我为什么这么做,你就继续看,我增加的是我在市场的资源和知名度。”
事实上,对于做更好的自己和做专业的投资,杨歌一直都在坚持。今年,星瀚资本已经投资了6个项目,并还在持续地上会中。过往的投资项目懒龙龙、鲲云科技、VFine Music、活力28估值成长均超过数十倍。
3段4点6商的识人逻辑
你既要极其相信自己,又要一直保持对自己战术的怀疑心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区分,这就取决于创业者的水平。
清华大学工科背景出身的杨歌是典型的精英“学习机器”。他曾创业7次,并于5年前创办星瀚资本。深入学习过多个领域后,他意识到创始人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甚至为此建立识人时的“3段4点6商”实战逻辑,并持续迭代中。【投资人说】:您自己也是一名持续创业者,您如何看待创业这件事?杨歌:创业是一个从0到万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从0到1。创业者得懂得迅速组合资源,无中生有;第二阶段是从1到3。从市场运营到产品技术,再到品牌宣传,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第三阶段是从3到万。创始人要具有普世价值观,以及品牌建设、资源获取的能力。在第一阶段内冲撞的企业家,懂得野蛮生长,这种东西跟学历和知识成反比,学得越多,越容易institutionalize,就是教条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这些人又缺乏systematic(体系)。这两个单词实际上是一回事,但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所以,你会很明确地发现,从0到1强的人不一定从1到3也强,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矛盾点。另外,创业者到底是应该flexible(灵活),还是说stubborn(坚持),这也是很矛盾的。我对创业者的总结就是,在战略上一定要非常相信自己,但不能自负,而在战术上一定要非常谦虚,接受所有人的挑战,然后改变自己。你既要极其相信自己,又要一直保持对自己战术的怀疑。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这就取决于创业者的水平。【投资人说】:在早期投资中,对创始人的判断会占据较大比例,什么样的人更具备成功的可能性?杨歌:人是一个基础条件,但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很优秀,我就会投资,还要综合考量其他因素。客观地讲,我认为看人只占50%,我们自己总结是4点6商。“4点”指的是创业者有没有对行业的认知力和视野、有没有极强的决断力和行动力、有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来迭代自己、在遇到困难时会不会放弃。“6商”指的是理商、情商、财商、逆商、政商和德商。如果看好一个创业者,我会连续高压询问半个小时。如果创业者在微观上没有我微观,在宏观上也不及我宏观,这半个小时他无法扛住压力。期间,我们会从很多维度来评价他。星瀚资本对人的评判框架有20多个,我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持到底和不断迭代。这意味着你的循环周期要够长,且是正向循环,这样的人容易成功。【投资人说】:这20多个框架的模型是如何建立并优化的?杨歌:我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四都是班长,喜欢琢磨人。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创办了青年精英商业联合会,跟人交流也比较多。要想建立框架,除了足够多的样本之外,还要对每一个经典样本进行分析。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深度聊过(相互交流)的人至少在万级以上。市面上常见的9型人格,MBTI等标准框架是基础,我们还要在上面进行总结分析,不断迭代。这些框架都非常有意义,且已经融入到我们脊髓之中。我跟创业者聊完,就能感受到他的基本面。一旦创业者在某方面有非常明显的问题,我马上能用框架迭代出来,这个人肯定是在哪方面有问题,所以框架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构。在我看来,创业者需要具备2个非常重要的特质:第一,自身非常有特点,能说服别人、有很强的资源聚合力、有感染力等;第二,不能有明显的弱点,类似过度自私、损人不利己、道德出现问题、格局太小、过于现实等。【投资人说】:会不会有一些人不在这个框架内,但又很优秀,如何避免过拟合?杨歌:过拟合的意思就是说学傻了。大家常说,投资是门艺术,这句话就已经在防止过拟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好不好。所有事情都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至于如何防止过拟合,我是我们公司的首决合伙人,就是说这个事情要不要上 IC(投决会),是由我去做,然后大家评判。如果我过拟合了,投决会上都是我喜欢的项目,这就会因为我导致幸存者偏差。于是,我加了2个条件,我不喜欢的项目也要上IC,我特别喜欢的项目,我必须投。这2个对冲条件,可以平衡风险。【投资人说】:在与项目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满足基本条件,会不会因为一些特别的时刻而决定投资?杨歌:不太会,最后做decision的时候我可以靠混沌,但是不能靠感性。用混沌去进行评判是理性的,我们一定要清楚这里面有多少东西没弄清楚,但是不能因为我没有弄清楚而放大我对项目的感性。我们要承受,没弄清楚这件事情的后果,这是理性判断。杨歌:绝对不会。我不仅不会拿自己做衡量标准,也不会拿某一个模子去刻意参照。因为这个事情我如果有偏好,一定会为此而买单。就像马云偏外向性格,马化腾偏内向性格,没有人说外向和内向谁一定会成功,因此要对冲风险。未来更偏向ToB的项目
线上的流量已经从碎片化转变成大宗流量,渠道销售的效率达到峰值,出现边际效应递减。
坚持价值投资的杨歌对追风口始终保持着谨慎态度,所以当新零售、区块链等风口出现时,星瀚资本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却极少出手。对于To B投资、产业升级的价值投资则是杨歌这两年内心极其笃定的方向,并且占到所投项目比例的40%。杨歌:产业升级就是新兴事物加产业,如互联网加产业、区块链加产业、人工智能加产业等。如果是To C的消费产业升级,其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流量投放提高品牌的用户心智占有率,并且计算用户的留存和长期消费能力,这是上一代互联网的逻辑。到2017年第四季度时,ROI从正变负,整个互联网流量的产业升级过程已经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创业者打造出自有流量池,就已经胜出了。如果还在用投放的方式去做,就要评估这件事情的可行性,所以很多公司在这之后开始转向线下。【投资人说】:所以说线下这一块可能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杨歌:我不认为是很大的发展空间。线上的流量已经从碎片化转变成大宗流量,渠道销售的效率达到峰值,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所以,我们也不太看消费升级中增加消费有效性的项目,更愿意去关注上游供应链,在ToB里面深耕。关于行业赛道的选择,它需要很容易被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进行标准化改造,从而使得这个行业朝着比以前更加标准的一个方向发展,星瀚资本才会去深挖。比如投资蛋品服务商懒龙龙,这是星瀚资本2018年投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项目。一年时间内做到上海第一大供应商,占有20%的市场份额。鸡蛋这个行业的SKU很少,单品就24个SKU,蛋类的品类都集中在鸡蛋上,产业链整合起来难度也不大。同时,以蛋品供应链为代表的农业基础产业,在信息化整合升级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理想化,生硬地嵌套互联网模式并不能快速优化行业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信息化的管理理念,结合接地气的标准化运营管理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产业转型。宏观上看,市场天花板不高,市场足够大,有整合机遇而不是特别集中或分散;微观上看,产业的商品特点,服务特点或贸易特点是足够有机会标准化,以至于可以批量化复制,且商品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认为产业升级有8个阶段,分别是经验化、标准化、信息化、数据化、模块化、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传统行业应该更多地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去改变原来的传统思路,作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未来,星瀚资本在产业升级领域还会继续布局,主要投资集中于供应链整合方面。
宏观问题的变数已经成为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变数,会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商业行为。
2018年、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下行给VC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投资人去炒股票,甚至转行去做保险,更是早期项目也不能靠BP拿融资,很多基金募资出现困难。而到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放大了这种冲击。杨歌坦言,这时候就需要冷静,持续学习,始终保持迭代的心态。
杨歌:中国社会的变数和国际宏观变数的关系到底有多大?以及中国未来几年的政局对经济环境有哪些影响?在2000年的时候,创业者可能只需要考虑这个行业和怎么赚钱就够了。现在,作为一个小企业家也要思考宏观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变数已经成为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变数,会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商业行为。创业者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杞人忧天,但是必须要理解这件事情,并把国际宏观环境和国内政局纳入做决策的判断因素之一。杨歌:是的,我们整体投资节奏放缓了。今年只公开披露了1个项目,但实际已经投了6个,这个月准备上会的还有7个。如果和去年相比的话,确实减少了一半。一方面,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今年募资并不容易,手续问题也非常繁杂。另一方面,我们的投资策略开始偏向保守。在这个时间节点,大把撒钱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把明年对大环境改善的预期值调整到最低,所以我们得保守一点。今年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跌倒,星瀚会更注重合规和风控。对于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必须要十分注意。今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活下来,活得久才能见到明天。从2015年开始,星瀚就非常重视投后,星瀚的投后工作涵盖投后报告和投后管理。投后的信息获取和报告生成方面,很多母基金和金融机构都认为我们的报告非常专业,可以说是符合国际水平。每一份报告大概五六十页,主要描绘的是企业的季度数据和产生这个数据的原因,以及管理评价。投后管理方面,我们会给企业提供咨询意见,甚至帮他去做结构性调整、找融资等。优秀的投资公司一定是要去做大量投后工作的。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认知,专业性等于20%的认知评判专业性加上80%的运作管理专业性。运作管理专业性就是说如何陪伴企业成长,我们的逻辑叫做帮忙不添乱,帮他把所有资源和组织架构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