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600万 他是40个早期项目的产品经理 开发周期短至两月 客单价约10万元


文| 铅笔道 记者 王姝


导语

“这些年一直没变的三个习惯,一是学习,二是晚睡,三是晚睡前学习。”


5月22日夜里两点,林道坤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段话。


这样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7年。大二那年,不太了解商业知识的他偶然地走上创业之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慢慢成长起来。


去年3月,林道坤成立“11Space”,从技术外包切入,以产品经理的身份,连接创业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从想法规划、UI设计、程序开发到软件发布的全套服务。


他研发线上项目管理系统,模块化输出标准PRD文档、思维导图、产品原型和设计稿等,清晰规划产品研发的时间节点,有效推进研发进度并把控项目质量。


2016年2月,林道坤拿到清科创投、乾明资本300万天使轮融资。两个月后,他又获得清科集团300万战略投资,包括240万资金和60万媒体资源,并与之联合创立种子投资基金“拾壹资本”。


目前,平台共有约100多个认证开发者完成40多个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是以占股的方式结算,客单价10万左右,营业额约300万人民币。




注: 林道坤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


“我要做一个类似Instagram的App,你就照着它做,所有功能全给我做进去。”


桌对面坐着两个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举着手机里的Instagram软件对林道坤说。


他深呼了一口气,向创业者解释道,“Instagram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软件,而我们要做的App是全新的,如果一上来就拥有全部功能,是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


从2012年起做技术外包,三年间,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创业者,餐馆老板、学校教师、科研人员等。“常常只有一个想法,不太了解怎么做成产品。”


他觉得现在的外包市场还处于农耕时代。


多年积累,他深知大量小型外包公司的现状。“团队大多是纯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迫于生存压力,通常什么领域的开发需求都接,专业性不够。”


创业者由于没有事先规划好产品各版本的迭代顺序,常常变更需求。“今天听同行说交互功能好,他就要就加上评论区。明天听投资人说UI难看,他就要改设计。”


由此导致交付日期拖延。“需求的变动让外包公司叫苦不迭,到了规定日期,没做出成品。创业者也很气愤,两者拉扯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这些年林道坤深受其苦,一直在琢磨解决办法。他意识到对流程和需求的把控至关重要。“缺什么补什么,创业者没有产品经理,那我们就给他们找产品经理。”


2015年新年刚过,林道坤就赶回北京,成立“11Space”。他想从轻模式切入,为创业对接技术人员的同时,对接产品经理。



◆ “11Space团队合影


但是,对接产品经理的过程并不顺利。“前来咨询的创业者欲望都特别强烈,今天来找我们,明天就希望能做出产品,可对接产品经理需要时间。”


为了节省对接时间,林道坤决定自建产品经理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从想法规划、UI设计、程序开发到软件发布的全套服务。


从自建到众包


第一步怎么走?林道坤选择从熟悉的电商行业切入。“市场上,电商App较多,需求大;技术只是工具,创意才是核心,更能发挥产品经理的作用。”


林道坤眼中正确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产品刚上线时,围绕着一个核心功能开发,然后在历次迭代中,加入与之相配合的其它功能,有意识地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不顾用户需求的产品是不能长久的。”


同时,设计师也会参与到讨论中,协助创业者美化产品的呈现方式。


公司一成立,第一笔订单就找上门来,林道坤的一个朋友想做一款校园社交的App。“小型技术外包公司就是一个圈子社会。”


了解其需求后,林道坤找了一位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开发。“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抽时间编程。”


研发进行到一半,问题出现了。由于兼职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可控,团队无法把控进度。“常常不知道他开发到哪一步,进展如何了。”


林道坤认识到,在没有可靠的监管手段之前,不能采用兼职人员。随即,他一边自建技术团队,一边寻找监管方法。


 “从标准化进度着手”,林道坤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几个项目的尝试,确定了早期App开发各步骤的时间节点。“早期项目大多功能比较简单,所以开发节点可以相对标准化。”


过程中,他发现电商类App的编程代码中,有80%都是相似的,差别只有20%。


他决定将那80%做成标准程序包。团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做外部项目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做成了约20个大类的模块,如登录系统模块、支付系统模块等。这样一来,开发时就可以直接调取。


由此效率得到提升。“原本半年才能开发出的项目,我们能缩短至少一半的时间。”


年中,“11Space”网站正式上线。为了确定技术众包的可行性,林道坤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了近200份问卷,“结果显示85%的技术人员有兼职需求”。



◆ “11Space官网首页


这个结果坚定了他的信心。8月,网站开通了技术人员线上报名系统。


随后,林道坤通过一些招聘网站寻找程序员,如Boss直聘等。两个月后,后台报名人数超过1000名。


经过筛选,只留下100名。“筛选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有至少三年以上相关经验。”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林道坤解释道,“生鲜类App对接具有生鲜软件开发经验的人,相对能躲开编程中的坑”。


另一端,除了常规的熟人渠道外,他又策划了“种子计划”的路演活动,吸引客户报名。“第一场活动的项目约六七十个参加。”


监管流程线上化


客户和开发者资源准备就绪,林道坤琢磨着进一步压缩整套服务的时间。“有时产品经理无法向技术人员准确传达用户需求,导致沟通成本太高。”


他决定研发线上管理系统, “机器取代人工”


顺着平台的服务流程,林道坤将沟通、开发、测试环节中可标准化部分制作成若干份表单,录入在系统中,包括PRD文档、思维导图、产品原型和设计稿。


形成了如下全新的流程:




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也更为清晰。单个项目大致在两个月内完成,其中,两周梳理需求,一周出产品原型,一周出设计稿,一个月研发和测试。


系统的建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林道坤发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工作也变得标准化,可以选择兼职人员了。“平台只需派出一个团队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监管就行。”


今年3月,平台正式招收兼职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如今,原先只能负责一个项目的团队,可以同时负责10~15个项目。


在系统研发期间,林道坤通过微博找到清科创投董事总经理袁润兵。年前,他拿到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清科资本领投,乾明资本跟投。


两个月后,清科集团又战略跟投300万Pre-A轮融资,包括240万资金和60万媒体资源,并与“11Space”联合创立种子投资基金“拾壹资本”。


目前,平台共有约100多个认证开发者,完成40多个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是以占股的方式结算,客单价10万左右,营业额约300万人民币。


未来,“11Space”在孵化产品的同时,将以占股方式投资更多的项目。“预计今年会有10个。”


6月铅笔道有场VR沙龙  快来参与!


慢热两年后,VR终于迎来元年。今年,是否是创业者进入的最佳时机?


有创业者说,VR只是一个技术,里面的任何产业链条都存在机会,内容、工具、硬件......只缺一群有想象力、执行力,敢于冒险的先行者。这位先行者,可能是你吗?


6月,铅笔道将在北京举办VR沙龙(时间地点稍后公布),邀请一线的创业者、投资人前来探讨分享,如果你有兴趣,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