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维智能完成300万元种子轮融资,攻克核电施工温控难题

山东拓维智能工程科技以智能化温控技术破解北方核电施工难题,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北方冬季的严寒中,核电施工现场的温湿度控制一直是困扰行业的核心难题。低温环境可能导致施工进度缓慢、设备性能下降,甚至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山东拓维智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花洋,凭借十余年核电行业经验,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带领团队推出“核电施工优化”项目,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为核电建设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从体制内到创业:一场关于效率的革命

花洋的创业灵感源于其多年体制内工作经历。他发现,核电行业虽技术门槛高,但传统施工模式存在流程僵化、工效低下等问题,尤其在北方冬季施工中,环境温控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科学化、标准化手段。2025年,他创立山东拓维智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由三名资深核电工程专家领衔的团队,成员均参与过国家级核电项目,具备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链条技术整合能力。 

公司首个攻坚方向直指北方核电施工的“温控困局”。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结合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施工管理,团队可在低温环境中动态调节施工区域温湿度,确保材料性能达标、工艺规范执行,同时缩短工期10%-15%。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受限于自然条件的难题,更将施工安全性与质量可控性提升至新高度。 

技术突破:从设计到施工的智能化闭环

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设计—设备—施工”的一体化技术闭环。设计环节,团队依托BIM建模技术,预演施工环境变化并生成动态调控方案;设备端开发耐低温、高稳定性的专用温控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部署;施工环节则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数据,自动优化工艺流程。 

技术壁垒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跨学科整合能力,融合热力学、材料学与智能算法;二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据测算,该方案可将施工阶段的人工成本降低20%-30%,利用定制智能化设备确保施工周期减少25%-35%,为业主节约综合成本逾千万元。目前,团队已完成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并与两家“中字头”核电建设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百亿级市场: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中国核电产业正迎来爆发期,截至2025年3月,国内在建及规划核电机组达44台,2030年装机容量预计突破1.2亿千瓦。然而,行业仍面临设计院响应滞后、小型服务商资质不足、专业人才缺口达30%等瓶颈。拓维智能的“技术+服务”模式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以快速响应的定制化服务替代传统设计院的冗长流程,以高资质技术团队提供从咨询到落地的完整支持。 据核能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核电施工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将超80亿元,其中环境调控细分领域占比约15%。拓维智能瞄准这一蓝海,计划以北方市场为起点,逐步向全国辐射。 

三步走战略:从技术积累到行业赋能

公司规划清晰:2025年聚焦技术标准化,完成核心专利申报及BIM模型库建设;2026年取得核电工程监理资质,深化与设备制造商的战略合作;2027年参与“华龙一号”配套项目竞标,实现营收突破3000万元并启动Pre-A轮融资。 种子轮300万元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验证与首单项目交付。按规划,投资者可通过三年累计分红630万元(年均回报率70%)或Pre-A轮股权转让退出,参考行业8-12倍PE估值,潜在回报可观。 

创业者说:让核电施工告别“看天吃饭” 

“我们不仅要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更想推动行业思维变革。”拓维智能专家团队表示。在他们看来,核电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亟需打破对传统路径的依赖。通过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深度植入施工环节,拓维智能正为行业提供一套可复制的效率提升方案——这或许比单点技术突破更具长远价值。 眼下,随着首轮融资推进,这支深耕核电领域的团队即将迎来第一场实战考验。若能在北方冬季施工季成功验证技术模型,中国核电建设或将从“经验主导”迈入“数据驱动”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