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将有效增强地方落实稳增长的能力。如果推出明确的支持措施,我们预计这对GDP增长的提振作用将从四季度起显现,带动全年增长略高于5%。“基调”在解读国内的政策信号时非常重要。7月24日政治局会议释出的基调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明确指出在重点领域需要推出更多支持措施。这表明风向已从4月的观望转向积极宽松,等待刺激措施的细节和时点出台。
这种宽松基调使得投资者从“持续卖出”转向“谨慎买入”。MSCI中国指数最近创下1月以来的最佳月度表现(+10%),恒生科技指数摆脱5月低点步入牛市区域,房地产股票也大幅上涨。这不仅仅是受到空头回补的推动,我们也注意到在政治局会议后的五个交易日中,外资在中国股市呈现净买入。
需要明确的是,倘若具体的刺激措施并未迅速跟进,市场的“买入”情绪可能会快速反转。我们认为,未来几周对于维持经济复苏和股票涨势至关重要。如果推出明确的支持措施,我们预计这对GDP增长的提振作用将从四季度起显现,带动全年增长略高于5%。在仓位较轻且估值便宜之际,投资者信心回暖可望为中国股市反弹再添动力。
那么,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我们认为,支持的内容和及时落地比规模更加重要。事实上,传统的杠杆驱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已迅速减弱,在过去五个季度中,每5美元的信贷增长仅带来1美元的GDP增长。令人鼓舞的是,决策层强调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包括房地产、民营部门和地方债务等,并可能综合应用周期性措施和结构性政策工具。我们认为,如果各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将有利于解决短期内增长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实施长期改革争取时间。为重振短期经济增长,房地产行业措施可能最具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是自2021年12月以来首次未提“房住不炒”,这为住房政策最严格的一二线城市放宽限购限贷开启了大门。从历史上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复苏对于稳定整体房地产市场情绪至关重要,尽管其仅占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不到5%。随着房地产风险从过热转为过度降温,当务之急显然是遏制疲软的房地产对家庭财富的负面效应,并提振信心。其他支持措施,如城中村改造、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以及低线城市放宽楼市等举措已在进行中。与此同时, 会议强调“活跃资本市场”,并将稳就业提升至战略高度。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将得到优化,因其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约占中国GDP的60%、技术创新的70%以及城镇就业的80%)。这与近期的积极论调相呼应,包括7月19日公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民营经济31条”,以及针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调查结束等。我们认为,正如最近在北京和杭州所见,进一步加强地方与大型科技公司之间的联系以及恢复商业交易,对于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以及提升青年就业率至关重要。对企业扩张以及在海内外上市的明确支持将是下一步重点。另一个积极因素是强调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虽然细节有待公布,但这依然意味着未来去杠杆压力将下降,更多全面的解决方案将浮出水面,例如动用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等方案可能会诉诸讨论。在地方财政因疫情和房地产低迷而受到削弱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地方债务规模达35万亿人民币(占中国名义GDP的29%),除此之外,瑞银估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城投债)规模达59万亿人民币(占GDP的49%),城投平台是为增加预算外融资而设立,通常用于基础设施投资。顶层设计将有效增强地方落实稳增长政策的能力。尽管有关国有企业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艰难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但在顶层设计支持下,近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重组,包括贷款期限延长和临时救助,将提振投资者信心。我们预计未来几周将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提振市场情绪和股市估值(当前MSCI中国指数的估值比10年平均水平低1.1个标准差)。经济增长和投资者信心改善将产生乘数效应,进而在未来几个月推动企业盈利提高。我们建议采取杠铃策略进行布局:一方面持有消费、互联网、材料和工业等稳增长政策受益板块,另一方面持有防御性板块和盈利具韧性的公司,以降低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带来的影响。目前,我们在配置上更侧重于成长型板块。责任编辑 冯涛 Tao.feng@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