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er.AI」连续完成累计数百万美元种子轮、天使轮融资,云沐资本投资

真诚丨利他丨专业

在全球AIGC内容产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中,Elser.AI以其对短剧与漫剧赛道的深度专注和高质量的全流程生成能力,展现出强劲的产品势能。

公司在在过去一年里连续完成种子轮与天使轮融资,累计获得数百万美元支持也再次证明其技术路线与商业化方向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天使轮由正轩投资领投,后浪资本云沐资本跟投。作为投资方,云沐资本坚定看好团队在产品创新与场景落地上的持续突破,并期待与各方携手助力产品加速成长与全球化拓展。

导语

AI做短视频早已普及,但用AI生成精品短剧却门槛极高:一个2-3分钟的成片需要3-5天制作,调用七八种AI工具,每种工具都需要创作者几十小时的学习时间,还需要依赖创作者自身强大的叙事技巧和美术功底。

Elser.AI即将上线的短剧Agent, 将解决创作者的这一痛点。用户只需要上传一篇小说或剧本,甚至一个创意,Elser.AI就会通过AGENT,完成90%以上的工作——创作故事、拆分脚本、创立人物、设置场景、绘制分镜、生成视频、生成对白、多语言配音、对齐口型、生成音乐、快速剪辑…… 

更重要的是,Elser.AI,把短剧生成关键环节的“挑剔权”,留给了创作者。它没有采用市面上主流的类编程的一站式AI Agent,而是在深入了解剧集制作行业的基础上,直击创作者痛点,设置了“角色库”“分镜板”“剪辑板”三个环节界面,在AI已经精准生成的人物外形与服饰、构图、景别、角度、运镜等基础上,创作者可以通过prompt调整所有细节,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效果,实现了“新手简单,高手可控”。

这是一个有可能带来AI短剧生产力革命的Agent产品。它的背后,承载着Elser团队的创作平权之梦:当每个创作者都拥有一个低门槛而高质量的生产线时,他们将不再受制于技术、资本、陈旧行规等的限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目标:让每一个创作者都能书写心中的故事,分享AI和漫剧的时代红利。

Elser.AI创立不到一年半,从最开始的文生漫画工具起步,到打造了自己的海外漫剧APP。2025年上半年,Elser.AI陆续获得奇绩、正轩、后浪、云沐等机构的投资后,开始发力短剧漫剧的AI Agent。经过3个月开发,Agent产品2.0版已内测完毕,并将于12月1日上线。

在短剧Agent产品之前,Elser.AI已通过AI漫画工具和漫剧APP,在零投放的情况下,收获了20万+注册用户。当下的Agent产品,将是Elser.AI AI内容平台理想的强有力支撑,通过低门槛、高质量、高效率的Agent工具,快速提升内容平台的优质内容供给,给热爱AI漫剧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和娱乐体验。 

并在5个月时间内迭代了两个版本,在完全没有宣传、发力增长的情况下,获得了20万活跃用户。

ELSER.AI团队

01 通过AI把创作变成玩耍

Elser.AI打造的是一款“效果挑剔级,使用简单化”的短剧生成Agent,而且没有选择普遍的“一键式”全自动AI生成视频,而是在生成过程中,加入了创作者需要把控的环节。

2025年,Agent类产品无疑是大模型应用最亮眼的落地形态之一。但不同的场景,Agent落地的困难程度、效果和产品形态,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短剧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内容形态;对于大模型和Agent而言,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场景。

大模型无法一次性处理长达2分钟的优质稳定输出。以SORA2为例,它可以一次性生成10-15秒的短片,但一旦这个长度扩展到2分*100集的短剧体量,就不得不面对多次的抽卡和繁重的人工拼接处理,却依然无法避免声音、画面、节奏、场景等诸多不可控。

而短剧同样暴露出了类编程的一站式Agent的乏力。往往等待10分钟,Agent给出的却是一个无法交付的作品,剧情,节奏,镜头,配音,处处瑕疵和错乱,却无法精细修饰和剪裁。

因此,市面上很多精品AI短剧的创作者,依然停留在“AI手工业时代”:手搓剧本,手敲提示词,MJ生图,可灵即梦生视频,elevenlab配音,可灵对口型,剪映剪辑…… 这也是很多专业的剧集内容创作者拒绝AI工具的原因。

因此Elser在实现了短剧全流程智能化之后,主动中断“全自动”模式,把关键的“挑剔权”交还给创作者。在Elser.AI看来,这不仅是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洞察,更是对创作者自身价值的尊重。AI不是取代人,而是辅助人让创意快速变成鲜活的影像。更多人终于有机会去展现心中的故事,通过创作去改变命运。

,时长00:11

三大界面

同时,Elser.AI还在坚持不断进一步降低Agent的使用门槛。现在很多传统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或者视频制作人,对AI生产是有排斥的,细究其原因,一是效果上还达不到高要求,再就是AI工具使用门槛的问题。一上来就是一连串的工具,几十个小时的教程,让人望而却步。

刘耕表示:“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工具尽可能地简单,让创作者真正玩儿起来,快乐才能释放创意。让AI来做重复性的苦活儿、累活儿,人来做审美和判断。我们很多合作伙伴也好,早期用户也好,拿到产品的第一个反馈是:我玩儿了好几个小时!“好玩儿”是很重要的,搞创作的一个很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好玩儿。”

全球短剧和漫剧正处于爆发期,美国短剧2025行业增速为50%;日本短剧当前市场规模是美国的1/9,是第二大市场,增速较快,增速超85%。6月27日,亚洲短剧协会秘书长寺田耕也指出 :“当前日本短剧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根据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日本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5%,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5%。这表明日本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增量市场。”

至于漫剧,2025年更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长。24年四季度全抖音漫剧充值收入将将2000万,当下,抖音漫剧单日广告消耗已突破1000万。又是一个一年超100倍的增长神话。行业预测,2026,海外漫剧将迎来自己的爆发机会,而Elser.AI已提前完成海外漫剧平台的搭建,适逢其会。

Elser.AI正是为这样一个风口,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抓住机遇的利器和平台。

02 不止Agent,AI内容创作平台才是未来

在YouTube、TikTok、是抖音、B站等视频内容平台已经很成熟的当下,Elser.AI并没有只局限于做一个好用的、被用户喜欢的AI Agent工具,他们始终把目光盯在下一代内容平台上。

刘耕从两个层面解释了Elser.AI的这个定位:

“首先,大家都说在抖音上就可以看短剧了,为什么还要有红果?因为抖音这样的平台它是泛短视频,是非常多元的,还有类似广告之类的内容。它的这种碎片化的体验形态跟剧集本身是有天然差异的,短剧需要一个高度沉浸化的场景。这是一个产品本质的问题。

“其次,任何一个平台,都需要先在一个垂直方向上达到一个高密度、高水平、满足这一波核心用户的需求,然后再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迪士尼也是从动画而来的,但它的形态早已不仅仅是动画。我们现在的起点,是漫剧的制作和观看平台,但将来它一定不仅仅是漫剧。现在我们有很多早期试验期用户,就已经开始做AI真人短剧了。比如有一个国外团队用Elser.AI做了《权游》的同人故事。这几天李飞飞带来了“空间智能”的新概念,她和团队推出的世界模型Marble也让整个业界非常振奋。这些行业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创作故事、建造世界的可能性进一步拓展了边界。”

Elser.AI希望能够帮助创作者达成的目标是:让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IP工厂。因此产品的目标是最终走向一个以虚构故事为主的互娱平台,漫剧是一个打造IP的起始点,围绕着这些IP,它会有不同的互动形态,包括但不限于游戏,保持它自由开放生长,适应未来不同内容和交互形式的可能性。07

作品片段

03 Elser.AI背后的非典型团队

什么样的团队,从23年创业之初就聚焦AI短剧这个赛道?

Elser.AI背后的创始团队相当“非典型”:CEO刘耕是1988年生人。不同于大部分技术出身的AI创业者,他本硕博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美学。博士毕业后,他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任教。

哲学美学和AI Agent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刘耕却说,多年美学学术训练的基础,为自己设计Elser.AI注入了灵魂:

“首先,美学的学习和研究让我摄入了大量文学、视觉艺术、音乐、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培养了艺术鉴赏功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科是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拆解作品和作者,这是一个和创作者视角完全不同的可数据化的内容判断系统。这个功底让我能非常高效地教给AI如何判断和生成一部好的作品。”

2018年,刘耕在高校时期研究网文时,整理出很多“公式般”的结构,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用AI去学习这些结构,来完成小说创作?同样在2018年,刘耕因为研究当代艺术,接触到了AI绘画,发现借助Gan算法,已经能模仿名家风格,生成非常成熟的画作。就是这时,他萌生了AI内容平台创业的想法:

“我其实从小就有AB面两个理想,A面是成为一个创作者,当时能想到的路径就是当一个作家。B面是成为一个企业家——这两个理想看上去差异很大,对我来说本质上都是进行创造,带给世界全新的作品或产品。而作为学者的这两次研究,让我看到了AB面结合的可能性。”

因此,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创办了自己的AI教育公司。32岁时,他放弃了令人艳羡的985大学教职,进入字节跳动,先后担任字节跳动瓜瓜龙语文教研负责人、抖音集团CSR培训总监。35岁,他又主动放弃高薪和数百万期权、裸辞出来创业。

尽管曾是大学副教授,但进入业界之后,刘耕非常强调一线的学习和实操。特别是为了做AI内容这件事,他在瓜瓜龙用一年半深入理解动漫视频制作的全流程,在抖音集团花两年时间,掌握了内容平台从创作者孵化、电商运营到广告投放的全链路能力。离开字节从事AI短剧与漫剧创业后,他曾亲自参与出品一部真人短剧。而Elser.AI早期的十余部漫剧,也都离不开他的创意和下场指导。

CTO张国栋比刘耕小了整整9岁。2015年,他从山东农村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大学前没写过一行代码的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了算法高手,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后他加入阿里巴巴,两年后就放弃高薪和期权,all in 创业,成为Elser.AI的联合创始人。张国栋大学时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力,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吸引了很多名技术高手,一起探索创业。如今,他们构成了Elser.AI早期的技术骨干。

右CEO刘耕,左CTO张国栋

Elser.AI在2025年初获得第一笔融资后,用4个月时间开发了从分镜图片到成片的短剧Agent,上线后收获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但太“挑剔”的团队,仍然没有推广;而是继续加班加点,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更复杂的从创意到成片的短剧

Agent,确定在短剧这个场景实现“挑剔级”后,才终于肯正式大规模对外。“不做则已,要做,就要把这个场景吃透。”

现在,终于到了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点,Elser.AI短剧Agent的海外版,当下已开启Waitlist,将于12月1日上线,全线接入了Nano Banana Pro,并邀请Waitlist用户体验。国内版也将在完成大模型备案后上线。

不会有饥饿营销的邀请码。所有在当下按要求登记Waitlist(https://www.elser.ai/zh)的用户,都将在12月1日后收到他们的首波邀请。而全量开放,也将在快速拉满并发和体验后,向所有用户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