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载人eVTOL,「时的科技」完成1亿元Pre-A轮融资

36氪广东获悉,载人eVTOL主机厂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TCab Tech,以下简称“时的科技”)近期完成1亿元Pre-A轮融资,由远翼投资领投,昆仑资本、KIP资本、老股东蓝驰创投德迅投资跟投,资金将用于原型机研发、测试及团队发展。

时的科技成立于2021年,主要业务为载人eVTOL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9月6日,也即公司成立之初,时的科技宣布在一个月内先后完成了两轮合计千万美元的融资,其中种子轮投资方为蓝驰创投,种子+轮投资方为德迅投资

理想与现实

eVTOL(Eletrical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黄雍威的设想里,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低空旅游、空中的士,也可延伸到应急物流与医疗救援使用。“第一阶段eVTOL将应用于郊区的低空旅游,可以是单点起降,也可以是点对点的固定航线。实现低空旅游后,eVTOL将会在短时间内走向城际出行,特别是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城市圈中,作为出租车或者高铁的补充,成为30-150公里的出行选择。”

对于更远的未来,黄雍威表示eVTOL会补充进入城内出行,“eVTOL在城内出行会更多像‘空中巴士’,尤其在北上深广等超级城市,城市直径超过50公里,有比较多特点路线的需求。” 

时的科技产品图(图源:「时的科技」)

近年来,eVTOL、飞行汽车等概念兴起,理想丰满,同时也饱受质疑。

“离商业化还很远”“空域不开放”“未有国际统一认证标准”以及“飞行管理规章体系缺乏”是赛道玩家必然面对的“骨感现实”。

在黄雍威看来,这些存在于国内市场的“噪音”,主要来源于市场对eVTOL的认知不清晰。他强调eVTOL有别于“通航飞机”“飞行汽车”或“无人机”,相比上述三类,黄雍威表示eVTOL所需的飞行高度低、航线短、有人驾驶等特点,使其所受到的空域限制和监管要求会相对较少,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行更为简单。

过去一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先后确定了多家eVTOL主机厂的适航审定基础(G1),同时也发布了垂直起降场设计标准,意味着行业前景将更明朗。 

咨询机构恒州博智预计2026年全球eVTOL市场规模将达到619亿元;摩根士丹利预测,以eVTOL为核心的载人(UAM)、货运(RAM)等综合市场规模将在2040年突破万亿美元;罗兰贝格预测到2050年,全球95个主要城市将有9.8万架eVTOL投入使用。黄雍威认为,以时的科技对中国市场的调研,

在2035年载人eVTOL能达到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eVTOL实现之道:

复合型团队、供应链、适航

现阶段的eVTOL赛道玩家有包括空客、波音等航空厂商、吉利、丰田、小鹏等车企、互联网企业以及时的科技、峰飞科技、亿航等创业企业。在黄雍威看来,在行业应用尚未达成共识前,国内市场并没有形成竞争局面,“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对标海外上市企业,国内的龙头企业还没出现,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而区别于“先载物、后载人”的推进思路,时的科技选择的是直接走向载人eVTOL,黄雍威表示这也是时的科技创始团队的共同理念。“当我们对市场做更多的调研和理解,会发现先载货后载人的思路没办法自洽,其对应的产品对价格的需求、研发周期的需要,都难以衔接,我们一致认为载人eVTOL比较有机会实现。”

着手载人eVTOL研发,时的科技的核心骨干团队以“航空+电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复合型配置。

“我们一直认为能做成eVTOL的团队应该是‘622开’,即团队内60%为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员,另外电动化及智能化专业各占20%,如此才能满足eVTOL最终达到适航乃至普及应用的要求”。

从创始团队看,创始人黄雍威先后任职于澳洲通航公司、空客,有二十多年的航空经验,此前是吉利太力飞车的中国区总经理、全球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蒋俊此前在峰飞航空,任高级战略副总裁,曾参与了峰飞eVTOL飞行器的战略规划、市场开发和融资。

相较于传统行业公司需要重新组建 eVTOL团队、并投入大量成本磨合,初创公司建立之初即可瞄准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复合型团队建设,在行业格局仍未成型之际,形成初创团队特有的先发优势。

“除了团队,不能缺少资金支持、供应链和适航,才能把eVTOL飞行器做出来。”黄雍威补充道。据他透露,时的科技整体供应链选择结合海内外核心零件供应商,在适航上则选择更偏向飞行器的研发路径,原因在于飞机的百年发展史能为eVTOL提供更清晰的适航体系参考。

“初创eVTOL主机厂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会存在投资人的不理解,但飞行器的研发并没有想象中把零件拼合起来这么简单,因为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适航取证、研发周期,高要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最终还要确保价格是能被接受的,所以相对来说整个系统工程是比较难做到的,也造就了比较高的门槛。”

在适航审定方面,时的科技团队经验丰富,参与过多个型号飞机的适航取证(包含大飞机和通航飞机)。去年9月,时的科技与中国民航大学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签署《E20 eVTOL适航审定合作协议》,增加了外部专家团队在适航上的支持,召开了E20适航审定基础首次评审会。目前,时的科技研发的载人eVTOL飞行器E20的适航审定正积极、有序地推进中。

黄雍威表示,未来时的科技会在研发上扩大先发优势,加大在研发和人才团队上的投入,积累飞行器专利申请;在供应链层面,向上整合供应链以寻找降本方案,向下在市场开发方面发展国际化公司,开拓东南亚市场。

投资人说

德迅投资总监周华林认为,囿于国内直升机制造技术不足、进口直升机价格高、以及使用成本高等种种原因,中国现存民用直升机保有量仅约1200架,为美国的十分之一。随着电动化大潮的来临,已席卷了汽车和无人机,有人驾驶飞机也迎来了电动化进程。

而飞机的电动化,并非把飞机的动力从涡轴发动机改成电动机这么简单。电动化改造对飞机的三轴控制、动力分布、飞行包线、电传飞控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电动飞机研发者则需要做出设计上的创新。“时的科技是我们看到在飞机设计方面,对电动化趋势理解得最深刻、设计最合理的企业。我们希望看到国内能够出现类似美国西科斯基、贝尔的直升机生产研发企业,并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