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Google收购Songza,聊聊场景化流媒体音乐服务为何玩不转?


36氪微信账号:wow36kr


相信身边一定有很多人喜欢场景化音乐服务,刚刚被 Google 以不尴不尬的3900万美金收购的Songza对外公布的活跃用户量有 500 万,这些所谓的“场景”也确实时存在,那么,为什么鲜有场景化流媒体做得起来呢,国内的一个代表Jing.fm已宣布暂停所有新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今天跟美乐时光原负责人张章聊了聊,其中一个点在于,对用户来讲,按场景听音乐并不“痛”,换句话说,很多场景是存在,但不必跟听音乐的行为连在一起。而且,大部分用户发现新音乐的欲望并不强烈,常年都在重复收听自己重复听的那些歌。音乐“场景”或许不应局限地被理解为—“什么情况(心情、天气、做饭等)下听哪一首歌”这么简单。


张章有个观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车载环境是承载音乐消费的一个重点场景,随着智能汽车、4G 的普及,汽车将成为流媒体音乐消费的关键场景。


那么,所谓的“推荐算法”能成为各类音乐服务差异化或获得比较优势的一张牌么?从用户的角度讲,背后的算法多牛 B,貌似,用户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他们只是想听喜欢的歌儿而已,发现新的音乐并非一个常在的需求。


跟那些主流音乐流媒体服务相比,场景化音乐服务的用户规模显然是没有优势的,加之一直以来整个音乐产业都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像 Spotify、Pandora 那样的付费订阅模式在国内也很难奏效;国内大的音乐平台如 QQ、网易云音乐等往往垄断了大量音乐版权,高价的授权对小公司来压力也不可小觑。不过这些服务的收入往往也并非音乐消费本身驱动的,如 QQ 有一个强大的绿钻体系、酷狗则以与游戏的联运挣钱。


再说一句我看到的另一种业态—SoundCloud、YouTube(音乐服务尚未推出)这种融合了 UGC 特性的产品,这大概是连接艺人和粉丝一种可能性,YouTube 发布的 Creator Studio 甚至已推出了粉丝众筹功能,虽然是视频服务,不排除音乐服务也会借鉴。这种模式我们继续观察。


总之,最为日常的线上音乐内容消费本身目前都未有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像场景化音乐服务这类用户规模有限的产品活得也不太容易。


在流媒体音乐服务上,为什么Google可以做出这么快的动作呢?快回复“音乐”查看《在流媒体音乐服务上,为何Google比苹果动作更快?》吧!


开车、逛街甚至是吃饭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喜欢听着歌呢?在酷狗、QQ音乐的大山之下,你会看好Songza这种“场景化音乐服务”么?不妨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移步北极社区我们一起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