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特海智Pre-A轮融资落地,布局“海洋+智造”新赛道

近日,光特海智海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下称“光特海智”)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港投集团、产发基金、渔创投资、富乐投资等共同参与,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攻坚、产线建设、市场运营以及海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本轮融资后,光特海智将全面融合AIoT技术与核心产品,推进生产制造产线建设,成为搭载海洋底层算力的综合生产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加速推进“海水冷却+国产芯片+国产大模型”三位一体技术耦合,公司计划于2026年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国产化海洋算力一体机,打造海洋领域国产化替代标杆,并进一步探索海洋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和商业化闭环。

  资金投向明确,四条主线构筑竞争壁垒

随着全球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海底智算中心凭借天然冷却优势、低能耗和安全可靠等特点,正成为绿色算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底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数十亿美元增长至数百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双碳”目标指引下,光特海智致力于海洋科技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自成立以来,公司依托青岛丰富的海洋科研资源,聚焦 AIoT、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海洋场景落地,助力构建面向海洋领域的国产化算力基础设施,为发展自主可控的海洋信息技术能力提供支撑。

从Pre-A轮融资资金投向来看,光特海智将围绕“运营、研发、制造、算力”四大维度展开布局:

1、夯实“日常粮草”,用于支撑基础运营团队搭建与业务拓展,构建覆盖沿海及海外的销售网络;

2、攻坚“技术底座”,重点攻坚“舱+模型”耦合技术及跨场景算法适配,确保海水冷却系统、国产芯片与大模型实现高效协同,形成可复制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3、锻造“制造筋骨”,加速核心产线建设与产能扩张,扩大可穿戴终端产能、立稳智算整机生产线、启动人机交互设备生产;

4、定向注入“算力核心”,集中打造首座海洋绿色国产化异构智算中心,并同步构建与运营配套算力网络。

  陆海协同,青岛样板辐射全球

据了解,光特海智定位为“全域核心供应链中枢”,全面统筹并承载AIoT超级终端、智能计算节点及下一代人机交互设备的全球产能。光特海智整合多条高端智造链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产业总装与交付平台。

光特海智的算力、算法与绿色AI能力向海洋空间延伸,从陆地向深海拓展、从城市空间向海洋空间延,形成“陆海同构、空天一体”的全域算力版图。

在这一陆海协同的战略推进中,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拥有约730公里海岸线和1.2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海洋智算产业提供了天然基础。政策层面,青岛将海洋智算纳入城市发展核心战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提出2025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万P、2026年达到1.2万P的建设目标。

以青岛为“样板间”,光特海智已同步启动国际化布局,正积极推动中东、大洋洲及东南亚海洋绿色智算中心项目立项。依托大股东在迪拜、悉尼等海外团队资源,公司致力于让“中国海洋绿色算力方案”在全球陆地与海域同步落地,实现从青岛湾到世界海的快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