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老代对话达泰:聚焦蓝海战略 大数据全产业链投资

采访/撰文:投资中国网 代松阳
达泰资本是国内一家专注于早成长期的知名投资机构,由两位主管合伙人李泉生和叶卫刚于2010年3月共同创办。两人出身相似,都有工程学背景,但同时职业生涯轨迹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李泉生最早在研究所做工程师,并且在高校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也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主持过经贸局科技处,之后“下海”,就任上市公司隆源双登董事长兼总经理,主导该公司核心资产重组和壳重组工作,随后便投身于VC/PE行业,历任张江创投和德同资本合伙人。可以说,李泉生是国内投资圈里为数不多的拥有“产、学、研、政、商”复合型经历和本土化特色的一位投资“老兵”。
而叶卫刚早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MBA,拥有工程学和会计学双背景,在普华永道做过6年财务咨询工作,随后进入全球最大EDA软件公司CADENCE,负责大中华区业务拓展,2006年归国进入VC/PE行业,曾任永宣投资(原来的上海联创)管理合伙人。是一位有着国际化背景和全球化视野的地地道道的“海归”。
早在10年前,李泉生和叶卫刚便在硅谷因同一个项目相识,成为朋友;2009年,两人又分别代表永宣投资和德同资本参加川仪自动化董事会,达泰资本的创想便在彼时萌芽。两人在私下闲聊时发现彼此投资理念颇为一致,都对当时PE界的Pre-IPO式浮躁有着相同的排斥感,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建立一个新平台。
2010年3月,达泰资本正式创办,当年底达泰一期人民币基金成立,2012年达泰二期人民币基金募资成立,2013年达泰一期美元基金募资完成,3只基金总规模共20亿人民币,加上此间以参股方式介入的几只基金,目前达泰资本管理资产总规模接近40亿人民币。
事实上,如果从时间点上看,达泰资本从成立至今,有一大半时间正好处在IPO停摆、VC/PE行业紧缩调整期,但达泰资本的募投进程似乎并未受太大影响,这得益于李泉生和叶卫刚从成立之初便定下的达泰的投资理念——早成长期阶段+长期投资策略。
截止目前,达泰投资已经投资项目超过30个。尤其最先成立的达泰一期基金,已逐渐进入收获期,投出了一批明星项目,如:全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售后服务连锁店百邦、新一代光纤通讯高速光收发器模块制造商旭创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桁架机器人制造商金石机器人等…
百邦已成长为苹果、三星在华最大的售后服务提供商,目前已在新三板挂牌;旭创科技年利润从2012年达泰投资时的500万提升到如今将近8000万,目前已是谷歌的产品供应商;金石机器人从投资至今,2年多时间销售收入增长10倍以上,该项目预计将为达泰资本带来超过20倍以上回报。
“邂逅”大数据产业的偶然与必然
高端消费服务业、高端制造业、TMT产业,是达泰资本的3大主投方向。其中,达泰资本在TMT领域的布局最为特殊。
“一开始我们是避免使用TMT行业这个词的,因为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达泰也是一家投资互联网方向的机构。”叶卫刚介绍,达泰2010年刚成立时,市场上谈到TMT,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社交、电商、团购等互联网投资方向,这也是大量机构蜂拥进入的领域,而达泰资本的投资方向则完全不同。
他们选择避开了过热的互联网应用领域,而是从支撑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和基础软硬件技术领域切入,投资了一批含金量高、拥有较好技术壁垒的互联网基础技术企业。比如:做光通讯收发模块的旭创科技、技术全球第一的高速光通讯网络芯片提供商SiFotonics(芯阳科技)、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网络优化软件服务的优网科技等。
直到2012以后,随着大数据概念在市场上的逐渐崛起,达泰资本忽然发现,此前他们投资布局的企业,恰恰与大数据产业保持了高度契合,无论是大数据依托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工具、还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应用领域,达泰资本在这些产业关键环节上,都已有投资布局。
因此,从2013年开始,在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梳理了大数据整个产业链之后,达泰资本开始有意识的针对大数据产业大量投资布局。截止目前,沿着大数据产业链的上下游,达泰资本已投资的大数据企业便超过了10家。
如果复盘这一过程,似乎存在着巧合和偶然性,但在李泉生看来,达泰与大数据的“邂逅”,也是一种必然。
“达泰从成立之初,便定下了‘蓝海’策略,避免与众多投资机构的同质化竞争。” 李泉生表示,这种蓝海思路集中体现在:第一,避开了PE机构当时蜂拥的Pre-IPO套利阶段,专注于早成长期投资;第二,避开了VC当时热捧的社交、团购、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类项目,选择互联网底层技术领域项目,这也为最终切入大数据领域做了重要基础铺垫。
其次,也与达泰资本整个投资团队超强的技术背景相关。
“达泰资本几乎所有成员都具有电子光纤、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工程技术学历背景,且都是名校出身,其中有3位中欧商学院MBA、2位长江商学院MBA、2位哈佛大学MBA。”李泉生笑称,他是达泰团队里为数不多没有读过MBA的一个。并且大多数人在加盟达泰之前,也都曾在全球领先的高新科技企业中就职。
李泉生认为,这种团队的超强技术背景,让他们在碰到高技术门槛的早期项目时,可以迅速准备判断其技术价值的含金量,并能在后续技术方向、商业模式、市场拓展等投后增值服务层面给予企业充分的支持和帮助。
实际上,在大数据投资领域,如今的达泰资本已经成为少有的能够深度介入全产业链投资布局的机构之一。
叶卫刚透露,后续达泰在大数据领域投资还将继续放量,并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备设立3-5亿规模的大数据专项基金,“在大数据产业链里更深、更专。”
大数据全产业链式的恢弘布局
叶卫刚将大数据的理解定义为四个方面:首先,数据量级巨大。至少是1000亿条以上的数据记录或者TB级以上的存储量;其次,多元化数据。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半结构性数据,包括多种格式以及多种渠道来源;第三,数据更新速度快、集成处理要求高;第四,即时处理的数据能产生很高的价值。
具体到大数据上下游产业链,则包括了最下层的数据读写,存储,计算和传输的基础技术、中间环节的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库技术、最上层的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应用领域。在这3个环节上,达泰资本已经有了全方位的项目投资布局。
在下游基础技术层面,除了上述提到的旭创科技和SiFotonics,达泰今年又刚刚投资了2个代表性项目。
一个是做适用于大数据的存储技术项目——绿芯科技(GreenLiant)。这是一家用闪存卡存储替代现有硬盘存储的硬件企业。
叶卫刚介绍,小数据时代,数据都是顺序写进写出,很多数据可能几个月才读一次,因此硬盘可以完全支持。但在大数据时代,巨量数据需要频繁快速随机读写,传统硬盘根本无法处理。因此,目前在大数据存储读写领域,最热门的就是用闪存技术替代硬盘做存储硬件。国外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一家企业叫Fusion-IO(该企业被闪存供货商SanDisk以11亿美金收购),Facebook之所以精准广告营销之所以做的非常好,正是因为用了Fusion-IO的闪存技术。
但叶卫刚表示,Fusion-IO闪存卡价格太过昂贵,1GB存储量售价4-5美金,中小互联网企业根本用不起。而达泰投资的绿芯科技恰恰解决了成本昂贵的问题,通过创新设计和独特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绿芯科技可以将闪存成本降到1GB 2美元左右,非常适合中国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
而另一个被投项目则是一家专注于做存储软件的公司达沃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存储,除了配置硬件,还要有存储软件,能够把大量数据用最合理的方式分配到不同存储介质中。而达泰投资的这家企业,创始人来自曙光前任高管团队,师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具有超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以至于达沃时代的团队研发出的产品,在某些技术性能指标上,甚至超过了国际存储巨头EMC。
在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大数据产业中间环节,达泰资本同样投资了国内一家有超强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该企业的数据库产品甚至超越了国际通用的数据库产品Hadoop。
达泰资本投资总监李心毅解释:数据处理的核心是数据库。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产品长期被Oracle所垄断,但进入大数据时代,Oracle的数据库已经无法支持庞大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因此近几年一种基于开源的数据库Hadoop开始流行,也因此国际上产生了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将Hadoop的开源代码拿来,去除bug调整性能,做一个全新的企业版Hadoop,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国创业公司Cloudera,该企业获得英特尔7.4亿美金投资,最新一轮估值已达40亿美元。
但在李心毅看来,Hadoop数据库本身也有缺陷。比如:为了快速查询,必须建立数据库索引,但hadoop并不支持这种需频繁修改的巨量索引,同时超过十几个T的数据往上百台机器写入时,hadoop对传输的支持也比较弱。
而达泰投资的这家中国企业,该团队用了5年时间,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出了一套分布式文件系统,利用全新的算法,弥补了hadoop在分布式存储上的各种缺陷。
最后,在大数据最广泛的市场应用环节,达泰资本同样有多个投资项目。比如:给运营商做网络优化软件服务的优网科技,利用大数据分析,帮运营商调试信号、布局服务器;还有国内领先的做移动互联网精准广告营销的安沃传媒,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用户的年龄、性别、收入、偏好等,帮助高端消费型企业进行精准广告投放。
在李泉生看来,大数据在行业应用领域只是刚刚开始,目前对大数据需求最迫切的是互联网、金融、电信、政府安全四大领域,今后大数据的应用则会进入各行各业。而达泰资本未来也将在市场应用层面做大量的重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