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星昆仲姚海波: 建立Dr.no投资决策机制 让流程更年轻化


背靠复星集团的产业根基,在过去一年里复兴昆仲投资了36个项目,集中在在线教育,数字医疗,互联网旅游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移动互联网+”。复星昆仲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经历了2015年上半年的投资热潮后,很多VC都表示要放缓投资节奏,在VC这个“高危”行业中,复星昆仲将怎样锻造自己的生存技能?


面对创投圈的“寒冬论”舆论复星昆仲怎么看?


2016年的创投风口在哪里?


复星昆仲的执行总经理姚海波于10月12日上午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背靠复星集团 直接效应明显


新京报:复星昆仲成立于2013年,作为一个新兴的VC在复星集团的产业布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姚海波:复星昆仲的定位是一个相对独立运作的VC投资基金,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的早期项目的投资对于复星集团来讲,在保险+投资能力及海外并购上,自身已经相当领先了,但希望对TMT领域集中布局。建立复星昆仲,就是来寻找改变传统行业格局、改变消费和使用习惯等投资机会的。


新京报:复星集团会与复星昆仲的协同和通融作用表现在哪方面?


姚海波:重点行业运用复星及外围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我们价值创造的重要部分。比如复星拥有的全金融牌照在我们投资随手记、Formax等互联网金融项目有直接协同。挂号网及硅谷的Scanadu等医疗服务项目,因为有集团的资源则实现了产业链直接对接。


新京报:复星昆仲在VC这个“高危”行业中,投资逻辑是什么或者叫生存技能?


姚海波:复星昆仲虽然成立只有两年,但是成立第一天起做了全球化的布局。目前硅谷有一个5人团队,已投资了7个项目;在国内,北上广都有我们的合伙人。其次是深度的投后价值创造,针对初创企业“办点实事”,有专门的合伙人负责证券投资组合的HR、PR、再融资。同时背靠复星集团带来的直接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医疗两个大跑道,昆仲基本不会错过其中好的项目



>>>>建立DR.no机制 决策流程更年轻化


新京报:2015年下半年,A股市场不景气,创投圈的“寒冬论”也进入舆论主流,讲一下对寒冬论看法?


姚海波:投资也分春夏秋冬,资本市场的波动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没必要过分在意哪个节气。投资和创业总会遇到低潮,大家应该永远坚信的一点是,离钱近很重要。另外08年的低潮期,同样涌现出来了很多好的公司,比如点评等。因为这些公司一直在正确的跑道上坚持。市场波动时候创业公司更应该想清楚,把流行商业模式变成流行的生意。


新京报:2015年,有投资人说要颠覆传统VC,你怎么看这件事?


姚海波:VC自身一定还需要有创新。举例复星昆仲,内部决策是有一个Dr.No,No先生是专门来给大家讲为什么这个项目不应该做,在一片和谐声音当中,需要有建设性冲突我们鼓励建设性冲突。另外,我们讲究“参与感”,鼓励一线年轻同事积极研究新跑道、积极参与到每个项目决策流程。而引入Dr.No机制,就是想让年轻投资经理来说一说他们的真实感受。同时在决策流程上学习了硅谷很多VC模式,决策流程更年轻化。



>>>>未来看好与传统行业结合创业项目


新京报:.经历上半年的投资热潮之后,很多VC都表示要修整一下,放缓投资节奏,你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判断呢?


姚海波:首先复星昆仲一直保持的是一个匀速的节奏,做了很多地域和行业的投资配置,“东边不亮西边亮”。另外就是有一个时点选择,有的项目需要早一点介入,比如现在看的机器人领域,说不清楚谁将来能决胜,这时候要有“参与感”,要投进去才有感觉。


新京报:如果总结一下2015年的创投市场,您觉得该怎么描述?


姚海波:2015年资本市场算是一个波动期。对标一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每天都有新的.com冒出来,今年早期也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的味道。做投资确实会遇到资本市场的波动,但复星昆仲还是在积极的布局,因为在低潮时候往往会涌现出很多认真踏实做事、琢磨用户体验及用于使用习惯的公司。


新京报:您认为2016年的创投风口在哪里?


姚海波:我们有尝试在一些新的领域研究和探索。比如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方向上,亦早不亦迟的进入这个行业。再比如和传统行业结合一些领域,互联网和农业、车、房、生活消费相关的新的消费体验的机会。我们曾经分析过几十个达到10个亿以上估值独角兽公司,这行公司早期时候都是在用户体验和消费行为上做到极致的公司,所以这类公司在未来还是会涌现的。



记者 郭永芳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