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迈医疗: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加速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发
今日,BioBAY园内企业海迈医疗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太浩创投和苏州工业园区领军创投等机构共同投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位于BioBAY3期B区的GMP中试生产车间及研发实验室的建设,并迅速推进临床。

海迈医疗(Humatrix Medical)由留美学者、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邱雪峰博士于2021年9月创立,并落户于bioBAY,该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平台技术。公司早期专注于利用体外生物反应器培养和生产人同种异体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适用于慢性肾透析血管通路建立、下肢动脉外伤血管替代、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在此技术平台上研发、生产其他再生医学产品,并扩大至全球范围的临床研究及商业化。2022年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相关阅读:海迈医疗: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专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海迈医疗核心高管团队拥有中美两地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研发及临床经验,特别是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再生医学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原Humacyte负责生产工艺开发的谢宇博士已于今年1月加入团队,未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成为国内领先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生物科技公司。


据介绍,海迈医疗在苏州工业园区桑田岛实验室已搭建起组织工程血管研发平台,在过去不到1年时间内在创始人邱雪峰博士带领下取得多项里程碑进展,
太浩资本合伙人张晓亮先生表示:我国现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超过1.2亿,注册透析患者2021年75万,预计2027年约127万、2030年将超过160万例,其中使用常规手术动静脉造瘘患者超过80%,中心静脉置管12%,人工血管通路约7.2%(数据来源于CNRDS)。传统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均被戈尔、巴德等国外公司垄断,且易感染和阻塞,1年通畅率约10-30%,使用寿命约2年,严重限制临床效果。海迈医疗开发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与美国在该领域最先进的公司对标,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其产品具有通畅率高、抗感染和自我修复功能,减少患者术后干预,显著延长使用寿命,既减少患者痛苦,又节约医疗支出。
苏州工业园区领军创投投资一部负责人陶珊珊表示:在过去1年不到的时间内,海迈医疗已建起多条研发管线,其中第一款产品预计2024年入组临床,这种发展态势得益于创始人许多年的潜心研发积累和园区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园区坚持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面向未来的“一号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之一。当前,园区正在向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奋进,全力营造最好的创新生态、最强的产业生态、最优的亲商生态,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关于太浩创投

苏州太浩创投于2014年6月创立,定位于专业的早期项目投资机构,主要投资方向为医疗健康、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业。在投资中,除资金外,特别注重资本、产业、管理、营销等领域的资源整合,为被投项目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提供精准服务。太浩创投投资案例包括:景昱医疗、聚合数据、迪凯尔医疗、百道医疗(2021年由复星医药并购)、上海纽脉医疗、南京沃福曼医疗、珂玛材料(上交所已过会)、特瑞医药等。其合伙人曾经参与和主导的已上市企业有微创医疗(HK00853)、苏大维格(300331)、开拓药业(09939.HK)、东微半导体(688261)等。
太浩创投自成立起即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在此基础上与苏州市科技局、发改委、苏州工业园区、太仓高新区等各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双方的资源结合优势,所投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各方的一致肯定。数位合伙人被评为苏州电视台“创赢未来”节目最具风采投资人和优秀投资人称号,以及苏州创业营(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导师。太浩创投2018年当选为苏州市创业投资协会副会长单位。
关于领军创投

领军创投成立于2012年12月,由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全资控股,注册资本36750万元,在管基金包括园区科创基金、领军元睿金融科技基金等,基金管理规模20亿元,是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规模最大的政策性天使投资机构,在配合园区引进高端人才、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