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2017丨威创李亦争:整合式并购,赋能式投资在早幼教产业的实践


12月16日,在素质教育行业第一垂直媒体睿艺举办的“2017ACE素质教育行业峰会”上,威创股份副总经理李亦争发表了“整合式并购,赋能式投资在早幼教产业的实践”的主题演讲。

  

演讲重点:

 

教育行业资本涌入契机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促进教育行业产权清晰化发展

消费升级,教育成为主要受益行业

二胎政策的实施,导致人口红利期出现

技术与基础设施升级,管理和教育都更加科学

 

幼教行业发展瓶颈


课程体系不健全

教育理念缺失

信息技术落后

内部管理混乱

人才素质偏低

 

幼教行业发展预测


资本的大量涌入,不代表幼教行业的“下半场”开启

将会有大量对接类平台公司出现

需要引进赋能式投资

将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


 

以下是李亦争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幼教领域投资并购的话题。这两年“教育热”,大量资本涌入这个行业。主要是由于教育政策落地、消费升级、人口红利、技术与基础设施升级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育投资或者说教育并购的这种热潮。我认为不论最近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资本市场的冷淡,但并不影响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机遇至少持续十年以上,因为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的变化才是内因。

 

有一次参加一个论坛,和很多大咖讨论一个“教育行业的下半场是否已经开始”的话题。我当时说我认为“下半场”还没有开始,因为资本是先知先觉的,但是这个行业真正的根本性变化还在路上,即教育政策的落地、消费升级、人口红利、技术与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影响还在进行之中,仅仅是有资本进来并不代表教育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下半场”还没有完全开始。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落地,给这个行业带来最核心的一个影响就是产权清晰,因为曾经这个行业的产权非常不清晰。不过我在跟很多行业同仁交流时发现,民办大学这些力量是推动《民促法》真正意义上落地的最重要因素,而幼教的参与度是不够的。即作为一个行业的根本大法的民促法,在其起草、讨论和修订过程当中几乎没有幼教力量的参与。当然在整个教育行业中产权最不清晰的应该是民办大学,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面明确规定民办大学需要拥有自己的土地,不可以租用,导致民办大学的非常重资产,学校的举办人十几年的经营带来结余,包括原始的投入带来的结余,可能形成了几亿到十几个亿的资产,但按照原有的法律这些资产是不能由举办人拿来分配的。这种巨大的产权不清晰,正是教育行业发展得比较滞缓,或者导致很多行业问题的根源。

 


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产权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讨论,比如说有一条河流被村民污染得特别严重,有经济学家建议政府通过把河流划分成十段,十个村民每个人拥有一段,来解决河流的污染治理问题,河流污染真的马上就解决了,产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产权清晰才能明确责任主体。那么什么样的产权可以称为清晰的产权?比如对一个公司产权的拥有其实可以分为四项权力,首先是对公司管理的拥有权,第二公司决议的表决权和治理权,第三是公司股份的处置权,第四是处置后的收益权,而在《民促法》修订和落地之前教育企业的这几项权利是非常不完整的。

 

首先以幼儿园为例,在治理权方面,幼儿园是不能自主定价的,因为政策限制收费;其次处置权方面,企业拥有者的股份转让、资产处置是受到限制的,即没有一个成熟的幼儿园进入和退出的产权交易市场;再次就是收益权方面,幼儿园的经营取得回报也是受限制的。所以我认为《民促法》的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的改革,促进了教育行业的产权清晰,将会为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当产权清晰之后,首先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准入和退出的产权交易市场之后,行业的整合就会加速,竞争也会加剧。第一会出现行业准入门槛,第二拥有正常的准入退出机制,流水才能不腐,这样行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所以资本进入带来的竞争加剧,带来的并购整合,一定程度上是促进这个行业的优胜劣汰,应该是被鼓励的。幼教行业不存在巨大的资产分配问题,因为大部分幼儿园的房子都是租的,属于轻资产型,其资产证券化的进程还是比较落后的,有很广阔的资产证券化前景。当然还会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教育资产是不是应该证券化,其实我认为民办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管理制度,证券化并不是最根本原因。


 

以文化行业的发展为例,2005年之前还没有文化产业的说法,文化传媒行业的资产证券化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2005年以前,在中国的A股里面上市的所谓传媒版块都是国有企业纸媒的广告经营类的资产,而报纸采编类的资产是不能上市的。在2005年,我们国家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这种说法,当时争议是非常大,大家都在讨论文化能称得上一个产业吗?但是随着2009年第一家文化产业公司华谊公司上市,多家报纸也陆续上市,现在新媒体也开始上市,文化传媒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版块。而中国整个电影行业只有六七百亿的规模,整个的教育产业仅幼教行业就有两三千亿的学费收入,还不算周边的一些相关行业。即教育产业的产业规模应该远远大于文化产业,但是现在的A股中,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市值的存量远大于教育产业。

 

文化产业是怎么实现逐渐证券化的呢?比如我们曾经做的中影集团项目,首先中国电影集团是个国企,但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公司。承担着很多的政府职能,在政策导向下引进外国影片,这个过程当中又有盈利的可能性。所以中影当时在IPO的时候,将业务进行了剥离。文化产业的这种证券化或者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过程,可以为教育行业的证券化发展提供参考,就是进行业务剥离和行业管理机制的厘清,让政府的业务归政府,市场的业务归市场。比如电影产业,每部电影上映之前国家会进行审核,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内容产业化的问题,而且产业发展也不会失控。

 

我一直不认为教育可以特别快速发展,尤其是办学校,一年5%到10%的增长比较正常,不可能有太大幅度的增长。因为中国一个大型的幼儿园连锁集团的幼儿园可能分布在很多地方,而每个地方的教委政策都不太一样,对这个幼儿园管理思路也有差别,导致大型的连锁集团很难真正把规模效益发挥出来,这也是阻碍幼儿园证券化发展的因素。一旦统一管理问题解决,游戏规则清晰明确,我相信教育产业配套的金融创新将极大被激发。

 

另外头部教育资产成为稀缺资源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了。教育成为消费品,消费品是一定要分层的,因为每个不同层次的人需求是不一样的。国家明确提出来20%的营利性幼儿园的可能,那么这部分的资产肯定会受到资本的追捧。因为从整个教育行业来看,民办幼儿园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民办大学的竞争对象是公办大学,但由于国家对公办大学的投入,民办大学在各项资源方面都几乎无法抗衡,价格也没有大的提升空间。而我认为真正高端幼儿园,七八家的收益可能就相当于一所民办大学了。这反映了一点,一所幼儿园在一个非常好的区位,它经营的提升不一定是扩大规模,也可以通过高端化和品质提升。

 

消费升级对民办教育的促进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首先是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出现,当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以上,教育就将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方向,而我国现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实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因消费升级受益的领域也不一样,就高端人群来而言国际学校的受益非常明显,在过去的七年,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国际学校的数量由2010年的300多所增长到2017年的720多所,素质教育平均单价课在1万左右,个别品类超过30%。

 

第三个因素是二胎带来的巨大人口系数。二胎政策带来真正的生育高峰是2016年,大约两年以后这些孩子就是素质教育的消费人群了,所以2018年开始这种受益就会体现出来。素质教育先受益,幼儿园是第二步,国际教育大概会在五、六年之后。

 

第四个因素是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升级。现在互联网对教育的渗透率大约是6%,未来几年可能会提到40%,其实互联网仅仅是技术升级的一方面,还有AI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逐渐出现。幼教其实是最难被技术影响的一个行业,因为相对K12来讲,幼教的标准没有那么清晰。第二非常分散,过去的十年,整个中国的幼教行业跟社会的发展是比较脱节的。比如现在拥有一个ERP或者CIM系统,是非常普遍的公司治理方式。但是真正能够把这些工具用起来的幼儿园其实很少,而且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很多关键场景、关键期,然而这种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也是非常少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技术对幼教行业的渗透逐渐开始了。比如双师教育的普及,互联网技术进到幼儿园,AI技术的应用。威创会把幼儿园的关键场景做切分,通过摄像头、物联网等工具,对小孩的关键场景进行数据采集,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所以幼儿园作为很难被技术影响的行业,都已经在逐渐被技术影响和渗透。那么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升级,在线教育的发展,对教育行业的这种影响和渗透也将大幅度提高。

 

技术的升级打破了物理屏障,为革新化的学习提供可能。我认为教育行业的证券化或者资本进入并不只是开幼儿园。当教育产业真正蓬勃发展起来以后,教育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催生出一家不错的公司。尤其是对于幼教这样一个30多万家幼儿园高度分散的行业,需要一些平台类公司,无论是是金融、技术、组织方式、甚至课程类的,各种各样的角度。这也是这个行业的一种资本进入或者资产证券化的选择。

 

我的核心观点是,幼教这么大的一个教育行业,能不能出来几个企业家,能够把幼师团队组织起来行之有效的实现教育理想,而不是只怀有一种教育情怀、教育理念。因为幼教行业现今有30多万家的规模,却只有超过100家幼儿园的直营连锁,而且教育这个行业有个特点,就是教育者比较多,但是管理者比较少。许多行业事件发生的背后不是教育思想欠缺,而是管理思想或者管理体制的欠缺。那么跟资本的大量进入有没有关系?其实也有关系,资本大量进入,而这个行业本身又很弱小,对资本的理解或者掌控力不够。比如很多幼教从业者在接触资本时往往不知道资本其实分很多种,每种资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而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匹配的强大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引入资本,尤其是引入发展要求过快的资本就会出问题。

 

赋能式投资为行业赋能到底赋的是什么能?赋的是战略的部署、人才的引进,发展节奏的把控,这是我们这些外行能够给教育这个行业带来的能量。教育行业发展了二十年,我认为应该有更大的能量去服务更多的人群。我最希望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重仓年轻人,以奋斗者为本。教育这个行业,尤其是在幼教这个行业,年轻人是特别多的,我们都知道幼师大部分都是毕业没几年的,22岁以下的这个群体可能就是幼师的中坚力量,而能够给他们一个良好有序稳定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机会的幼儿园其实是非常少的,即教育企业人才以年轻人为主的情况下,却又不能建立一套与其成长路径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和提升的机制,那就导致年轻人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无望,对公司前景无望。很多人问我对幼教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个行业年轻人的无望,他仅把幼师当成一个临时职业,很难爱这个行业,很难调动他全部的热情去做。    


 

我们认为在幼教行业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健全、教育理念缺失、信息技术落后、内部管理混乱、人才素质偏低五大问题,所以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赋能式投资,也就是说这个行业需要有选择性的让资本进入,解决这个行业的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如帮助企业家把管理体系、人才的引进体系、团队建设体系建立起来,有这种理念或者有这种能力的资本,是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比如幼教行业我很少看到有强大的总部,基本缺乏总部功能,旗下有有许多家幼儿园,但基本上都是园所自治,总部没有管控或者研发课程的提供。因为一个总部职能打造是需要靠外力的。

 

很多人认为民促法的实施,就意味着幼儿园高税负时代的到来。我不认为幼儿园应该承担25%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因为幼教行业是国家扶植力度非常小的行业,这样整个行业利润率就会比较低。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幼教是非常弱小的,当然升级空间很大,这种弱小导致整个行业的从业者、企业家,更多的关注节流而不是开源,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开源,政府和民办企业家要加大投入,比如对老师的投入都是不能节省的,更多的可以通过开源实现效益。另一方面,我们教育这个行业有一句话叫做孩子的教育应该要静待花开,不能太急,我认为我们民办幼教也不应该太急,要静待花开。前面还有一句话叫用心灌溉,这个用心灌溉不仅仅是一种情怀,而且需要帮助幼教行业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组织以及人才体系。


谢谢!


以上内容为「睿艺」原创,图片来自睿艺  

ID:ruiyi-news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文章转载请添加微信:wanghuaize


猜你喜欢

ACE·2017丨威创何一名:儿童成长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与产业机会

ACE·2017丨蓝象资本宁柏宇:素质教育赛道投资风向和创业趋势

ACE·2017丨春光里张本伟:综合体的投资价值

ACE·2017丨桃李资本圆桌对话:教育+资本,听听这五位投资人的干货分享

ACE·2017丨蓝象资本圆桌对话:素质教育创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