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400万元 3个月时间 “借点儿”让30万用户在“朋友圈”借钱
文| 铅笔道 记者 孔明明
► 导 读
“借点儿”专注干一件事儿:让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借钱。它上线于今年3月份 ,次月就获得丰厚资本400万元天使。
创始人张驰是一名连续创业者,熟知社交传播规律。新浪微博兴起时,他就享受过不少社交红利。如今微信大火,他又猛做朋友圈营销:3个月即获得30万用户,几乎零成本。
让人难以想象,如若不是搞传销,张驰是怎么做到的?
注: 张驰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做信用背书。
今年4月份,轻金融平台“借点儿”宣布获得400万元天使投资,资方为丰厚资本。创始人张驰,是一名草根连续创业者。
大学时,他曾做过“乐国”,一个大学生活动服务平台;大三,张驰去新浪乐居做市场,正好赶上新浪微博刚起,他转行新媒体传播、运营,师从杜子健。2012年,张驰从北京回到成都,进入一家传统金融公司,负责传播工作,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金融产品。
2014年7月份,互联网金融之风刮起。张驰又一次选择辞职创业,创办“鼓腰包”,主要定位于为股票、期货等配资,是一个专注于二级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然而牛市很快来临,由于“增长太快,业务太好”,张驰被迫叫停。“我们是一个偏线上、偏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草根团队,配资对风控及资金链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不适合我们。”
结合自身经历,2015年初,张驰推出“借点儿”。它的关键词是社交+金融,基于微信社交圈,将现实中的好友链和信息导入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向好友借款,也可以通过好友为自己证明,去“借点儿”平台众筹。交易过程中,借点儿提供社交传播、还款提醒、违约的法律支持等服务。
“我回顾了过去人生经历。第一,我是靠朋友的支持走过来的,这是刚需,可以将之产品化;第二 ,我是第一批社交网络红利的受益者,擅长社会化传播。” 这是张驰做“借点儿”的自信。
张驰谈了谈“借点儿”的几个场景。
首先,“借点儿”的用户偏向年轻人。张驰对用户进行了场景细分,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是传统熟人之间借钱。该场景有缺陷,熟人之间发生邀约后没有保障,成功率不高。为此,张驰进行部分调整,推出借条功能,把熟人借钱这个存量(已饱和)市场进行移动化、互联网化;
另一种是实名说出借款需求,在借点儿平台上进行众筹。这个场景中,借款人必须让朋友来佐证,并通过微信的社交链进行传播。张驰砍掉了传统金融的“征信”环节,用好友评价和佐证取而代之。
针对“众筹”场景,张弛正计划将之再细分为三种:提前旅行消费、租房、短期周转。这些场景能减少尴尬,“对年轻用户来说更有共鸣、分享压力,促使他们提高使用和分享频率。毕竟,在东方人的世界里,借钱仍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2015年3月份,“借点儿”以微信服务号的形式开放内测,当日即获得3万用户。之后又经过几轮互动传播,3个月内又拿下30多万用户。
张驰借用了两方面力量。“一是微信平台本身的力量,二是社交分享互动传播的力量。”根据初期传播的经验,他总结了几点:
一、名字很重要。借点儿的第一波冷启动源自用户微信搜索——他们搜索“借”字时,“借点儿”排第一位,“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获得了三四百人的种子用户。”利用他们,张驰搞了几场策划性互动。
二、策划互动必须有趣。第一轮营销中,张驰将内测设计了成一款游戏:用户可以互相给朋友打赏,金额500元、1000元不等,但只需支付1分钱。这只是内测的一种形式,但很多用户拿它当游戏玩,玩得很嗨,并不断地拉朋友进来。活动之后,他们的用户数量达到三万多人。
但随后也出了不少问题。由于新来用户不明白规则,想退出时又发现没法提现,许多人开始举报“借点儿”。为此,该号被封7个工作日。张驰被迫停掉前端入口,趁机修改产品Bug。
4月底 ,“借点儿”重新开放公测,张驰借机推出“找Bug换红包”活动。“之前积攒的三万用户重新被激活,当晚,通过朋友圈的自发传播,又吸引了7-8万名注册用户。
三、利用游戏传播,把游戏当产品。前两轮策划营销结束后,张驰又推出了一些H5小游戏。曾经有一款好友互动答题游戏,最高峰时,一天同时参与的人数达100多万。“这些游戏必须要好玩,能让用户自发分享并在朋友圈爆开,同时在分享时让用户进行互动。”
但通过游戏传播需要注意一点。“获取的用户留存率并不算太高,大概10%左右。必须不断地通过新的营销策划,不断从线上获取新流量,从而修改产品Bug,快速试错和修改。”
在张驰的规划中,“借点儿”前期更多的是工具属性:通过社交手段,先聚集一批精准用户。
但社交不能满足借款的所有需求,这时“借点儿”会模仿Uber模式,用户提交借款需求后,平台会以派单形式,将其推送给周围3-5公里的小贷公司,后者可以自主选择接单,并转移到线下服务;同时,借点儿还会针对借款人推出投资产品,让其在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但要做到这些,借点儿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变化。一方面,由于定位的是小额信用借款,借点儿的撮合金额非常小,一个月流水仅几十万元,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这个数值非常小。
另一方面,支付宝已经推出“借条”功能,前一阵子同类产品借贷宝的突然出现(今年6月),也让张驰感到很大的压力。如果微信再杀入这项业务,“借点儿”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
张驰既坚定又焦虑,他说:“我们现在一心在做产品和运营,快速试错,看看能不能把整个链条跑通,还有没有更多机会。”
消费金融领域,张驰虽然起了个大早,但窗口期太短,巨头已经入场。好在他们的团队还在,决心还在,还在继续好好做事。对创业者来说,压力永远是最大的动力。
已融资的项目求报道,请加微信号zzxm1989;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进一步了解铅笔道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