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资本寒冬与投资新文明

2020年,站在中国创投发展的临界点上,一个投资新文明正在塑造中。

全文9268字,阅读约需18分钟


文丨小北

编辑丨杨旭然


募资难、被开、裸辞、熬不过,融资难、资金流断裂、清算倒闭、死亡名单。创投圈2019年的热词,折射着一个真实的资本寒冬现状。


而与此同时,北京国贸、望京的各大酒店中,一场接一场的投资盛典上,仍有投资人觥筹交错、相谈甚欢;三元桥的太平洋咖啡、盈科中心的星巴克中,他们的身影依旧来往不断;北京创业大街的车库咖啡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依旧热情不减......


移动互联网与爆发式增长、追风口与投机套利、烧钱与流量为王,曾经是中国创投界的关键词。2019年之后,这些逻辑大多成为历史。


悲观与乐观、败退与坚持、慌乱与定力、衰退与繁荣。2020年,站在中国创投发展的临界点上,一个投资新文明正在塑造。


这个新文明的基本地貌,是平原还是高山?森林中将会长出怎样的树木?什么样投资人、创业者有资格成为新居民?


亿欧采访了创世伙伴、华创资本、洪泰基金、启明创投、普华资本、盛景嘉成母基金、明势资本、星瀚资本等投资机构;APUS、梅卡曼德、完美日记等创业公司;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等,试图描摹出一幅寒冬之后投资新文明的基本图景。


本文的核心观点有:


1. 资本寒冬的本质是周期交替;


2. 寒冬之后,投资新文明的基本图景是:价值投资、技术驱动、抱团前行;


3. 未来的投资价值点有:新消费、前沿科技、产业互联网、移动出海、智能制造等;


4. 应对当下寒冬的解决方案:建立信心、把控好公司现金流、规模扩张节奏和融资节奏、跨越技术到商业化的鸿沟。



2019:投资临界点


“爹娘把我们生在哪个年代、在康波周期的哪个阶段,决定了我们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财富和产业的关系。”——吴晓波


圣诞节的前一天,北京迷雾重重,空中飘着一丝小雪。在三里屯的一间办公室内,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告诉亿欧:“可以非常明确地讲,今年的市场是15年以来调整波动最大的一年”。


募资端,根据清科数据,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募资规模为13317亿元,而截至2019年Q3,这个数字是8310亿元;募资数量上,2018年为3637,而截至2019年Q3,这个数字是1931,亦是近五年来的最低点。


制图:刘思遥


投资端表现为,一部分GP离场或名存实亡、头部机构出手谨慎。


某FA机构的IR向亿欧分享了他的见闻,“甚至是有几十亿资产的GP,因为踩了几个雷,再加上募资不顺,突然之间就把一级市场投资部门的所有员工,甚至是合伙人都裁掉了,只留下风控部门和投后管理几个人,负责维护已投项目;一些规模较小的GP,则去做别的业务,比如FA、写稿子。”


这样的环境,甚至对那些募资较为顺利的投资者的心态也产生了影响。在整个市场环境冷淡的时候,大家都是摁紧口袋,尽量不要承担风险。


“看一个项目的时间长了,做Research的人多了,之前看一个行业,看几家代表性公司就差不多了,因为晚去一天,项目就被别人签掉了,而现在,要把这个行业全跑一遍,来来回回判断后才出手。”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告诉亿欧。


2019年,华创资本出手投资的项目数量,比去年少了30%。


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19年前11个月仅有5387家企业拿到了融资,不足去年的1/2,融资规模为7532亿元,仅为2018年的43%,亦是2015年以来最低点。


制图:刘思遥


对于资本寒冬的原因与本质,多位投资人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


从投资周期来看,是中国投资行业的结构性调整。


中国投资行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至2008年,这期间以美元基金为主,人民币基金刚刚萌芽,主要的投资点是互联网的模式创新;


第二阶段以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为标志,至2018年。这一阶段,大量没有风险意识的LP、投机套利追风口的GP涌入,跨越式发展与非理性繁荣是这一阶段的投资特点。到2018年,这一波LP到了退出期,却发现并没有获得多少投资收益甚至亏钱,因而造就了现在的资本寒冬。


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对亿欧表示:“这个钱不是VC意义上的钱,拿VC当金融产品来用了,都过渡忽略了风险性”。


据清科数据,2019年前11月,VC/PE支持企业境外上市账面回报为5.57,而2014年,这个数字是10.49。


制图:刘思遥


投资回报率低,非专业LP退出,是资本寒冬肉眼可见的短期原因。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是经济周期、产业周期、技术周期交替带来的时代交替。


宏观经济层面,我国正处于康波周期的末期。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基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而如今,旧动能式微,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已无需再论。


从产业周期来看,过去四十年,中国同时在制造业、房地产、互联网上三大繁荣叠加。但如今这三大产业繁荣都进入末期,三种需求都进入了尾声。


在中国投资界重仓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红利消失”的论调已经喧嚣了一整年,而新兴的产业模式还没有确定下来,“比如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风险程度高,普通投资者无法承担”,杨歌对亿欧表示。


从技术周期来看,技术的应用规律本身就是一个从产业到大众的过程。纵观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才逐渐从政府、大企业,到中小企业,最后再走向普罗大众。而目前,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整体还处于在信息化水平先进的行业应用的阶段,离大众还有漫长的距离。


旧周期之末端,新周期之微时。这或许是资本寒冬最为本质的原因。



投资新文明:价值、技术、产业


“投资是一项理性的工作,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最好别搀和。”——沃伦·巴菲特


在新旧交替之际,投资机构必然会做出自己的调整,一个投资新文明的基本图景也初步显现出来。


首先是回归商业本质,基于价值进行投资。


中国投资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投机型的GP是市场的主流。“这类GP靠天吃饭,天气好、有风口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挣到钱,但多数最终却变成了接盘侠,普遍面对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挑战”。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告诉亿欧。


投中研究院院长国立波曾总结:这一阶段的总体增长逻辑就是,以2009年创业板开通为开始,通过资本市场套利策略,直到2015年-2016年达到高峰点,并开始产生一二级市场倒挂。


多位投资人表示,寒冬之后,这种投机型、IPO套利型的投资机构将消失,市场的总体投资逻辑向商业本质回归,向价值投资演进。


熊伟铭每个月都会向自己的被投公司要几个数据:账上有多少现金?过去一个月总共花了多少钱?预测未来的收入大概是多少?如果账面的现金支撑低于12个月,他就会将其打成红标。


彭志强表示,“我们将更加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包括它未来能赚多少钱?它的商业模式、核心团队、价值观、愿景、执行力等。项目质量是王道,只要你有好项目,投资机构还是能掏出钱来的”。


投资那些商业模式清晰、造血能力强、商业价值可期的项目,忽然间就成了投资者们的共识。


在吴晓波年终秀上,吴晓波展示了这样一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