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游行业融资这么难?

旅游火了,融资少了,秘密在此。

栏目 | 文旅商业观察

领域 | 在线旅游、投融资

01

清明前有个私人饭局,在座的有国内、德国在线旅游大厂高管、旅游行业顶尖媒体人,酒至半酣,大家纷纷纳闷一件事:

为什么

这两年爆火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接一个

旅游行业的

融资新闻

这么少呢

于是,大家纷纷掰着指头数起来,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见诸新闻,拿到融资的国内旅游企业应该不超过两只手。

看着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我忍不住告诉他们一个真相:

虽然国内旅游行业融资难,但是海外旅游行业融资很火爆啊。

只不过,这些融资交易大部分发生在欧洲和美国:

比如,3月底,一家希腊企业Blueground可以为入住30天或以上的旅客提供带家具的酒店公寓,刚刚在D轮融资中成功筹集了4500万美元。

再比如,3月初,酒店云系统Mews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1 亿美元,这家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公司现在估值为12亿美元。

除此之外,LAYLA、SUPERHOG、ANYPLACE、MEETINGPACKAGE等一大票我们听起来很陌生的海外旅游创投公司去年都拿到了数百万到数千万美元不等的融资。

知名旅游垂直网站PhocusWire一份报告显示,疫情后,全球旅游业的并购融资一直在增加,

仅2023年前三季度期间就发生了423笔融资交易,已经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89笔融资。

所以,其实并不是全球旅游融资遇冷,是中国旅游融资市场遇冷,而海外旅游企业的融资我们既不关心,也不知情而已。

岁月的齿轮转动,曾经中国也是旅游投融资的热土。

根据私募通及网络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17年间,约有500家国内旅游类公司完成融资,那是中国旅游企业的巅峰岁月,受当时出境游产业飞速发展,OTA(在线旅游)领域的融资是几乎所有投资人都在关注的“黄金赛道”。

彼时,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挥舞着钞票杀入旅游赛道,为了一个概念、一个PPT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比比皆是。

签证、机票、酒店、包车、租车、民宿、邮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各个旅游细分赛道都会有新的企业应运而生,拿到天使/种子轮融资的公司多如牛毛,城头变幻大王旗。

即使2019年,国内旅游业进入瓶颈期,据网经社“电数宝”投融资数据库监测显示,2019年在线旅游共有19家平台获得融资,融资总金额达38.4亿元人民币。

那一年,马蜂窝获2.5亿美元E轮;KLOOK客路旅行获2.25亿美元D1轮;皇包车获5000万美元C1轮;直客通获3亿人民币C轮;印鹰获数千万美元B轮,稀饭旅行获8000万人民币A轮;爱飞扬旅游网获7752万人民币Pre-IPO轮......

这些公司有些已经消失于人海,有些早早放下了IPO雄心壮志,曾经踌躇壮志的创始人们如今拔剑四顾,却发现前无去路,后无来人,这是当下旅游融资冰河期的现状。

02

旅游行业融资少了,这背后蕴藏了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年,国内的在线旅游行业没有什么新公司冒头,而纵观全行业,最需要融资的,其实一般都是互联网企业。

毕竟融资的目的,是拿钱换速度。

在这个行业,基本的打法,就是烧钱。烧出用户,烧出规模,烧出口碑。

最快烧过临界点的人,就算赢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很多在线旅游企业拼命加班。烧钱的速度不够,那就“烧人”,大家一起996、007。

少睡一点,像人肉电池一样拼命干。

最疯狂的年代,我当年一个在皇包车上班的姐们,每次早上一出门孩子就抱着她的大腿哭,因为孩子知道,再看见妈妈通常不是晚上,而是第二天早上。

但是,现在互联网的逻辑变了,赢家通吃。

在线旅游市场已经跑出了一群大哥,携程占据高星酒店市场,美团霸占低星酒店,飞猪的日游产品最丰富,同程搞定了下沉市场,抖音小红书也在靠着大流量分食一点利润。

各家都有点自己的特长,谁也卷不赢谁,要么已经上市,要么距离上市临门一脚。

你入局干任何一个旅游子行业,基本卷不赢上述大哥,最好的命运就是被大哥们收购。

可话说,卷赢了又如何呢?反垄断见识过了吧?

2021年,美团被罚34.42亿元历历在目,大厂们早就活明白了,这年头,瞎争个啥啊,给对手口饭吃,就是给自己饭吃。

而至于最渴望资金的中小厂,

曾经领衔中国旅游赛道的美元基金消声匿迹了。

我先插一句,这并不是美元基金看不起国内旅游赛道,这些曾经投出携程、美团的大佬们,比如红杉的沈南鹏,再比如高瓴的张磊,要么移居新加坡,要么冷眼旁观。

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

个中原因,之前旅界曾经长篇撰文(点击可阅读),这里就不细表了。

我们直接上数据说话,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Q3国内以人民币作为交易币种的私募股权融资事件有1105起,占比为95%;美元融资交易事件占比从2022Q19.3%下降到了4.4%,占比极少。

所以,这几年,旅悦等一类少数拿到融资的旅游企业基本都是政府引导基金投出来的。

但对人民币基金管理多少有点了解的都知道,现在引导基金也“不白给”。

去年,曾经介绍一个B轮公司创始人去深圳见一个母基金,对方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打算落到我们这里吗?“

结果这哥们也是有点犹豫,憋了句,”投我们的话,就可能会落。”

最后不欢而散,政府希望看到的态度是,你先有落地的愿景甚至动作,不要模棱两可,排队找我要钱的多着呢。

现实吗?现实的融资环境就是这样。

03

旅游行业融资难,未来会更难。

为什么?

现在这市场大环境,你看看身边手里有点积蓄的是不是要么银行定期,要么买点保守理财,有条件的可能还在考虑“润

”。

如果不算开个民宿、酒店这种比较简单的投资创业,旅游是红火,旅游创业这股浪潮可是越来越熄火了。

旅界实拍

而且,越来越多企业创始人意识到,融资不一定是好事。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拿了别人的钱,你要付出代价的。

最小的代价,就是丢失公司一定的控制权,公司归别人了。

最大的代价,就不好说了.....这些年,限高、失去人身自由的老板不少吧?

我一个当年做出境旅行社的朋友看到同业困境,做了一家为企业创始人规避法律风险的公司,帮濒临破产绝境的旅游创始人“脱困

”,他这波反向操作,让他在新的赛道闯出一片天地,可见旅游创业之九死一生。

即使创业融资叵测凶险,总是有人想往里跳。

前段时间,有个还算靠谱、背景极其优秀的朋友给我发了套PPT,说他想创业,要做一件旅游领域的大事,可以自己出资70%。

剩下的钱,他想找个靠谱的资方。

我把他的PPT先发给一个南方的政府引导基金,对面一看是旅游赛道的直接拒绝,一问原因,疫情前投旅游投伤了,现在啥项目都能看,就是不看旅游。

恰好最近还接触个私募,我也知道那边在找项目,顺手问问看,资方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包括分期付款、对赌什么的都不用说了,直接问我,能不能让这个创始人返30%。

他说得轻轻松松,我听得哑然失笑,现在“后返”已经涨价到这种程度了吗?

之前,也略有耳闻到了尽职调查阶段帮竞对做“间谍”的,在融资条款上搞“排他协议”耗死投资人的,都比不了上来就拿走创业者1/3的。

商场如战场,这东西确实只能靠节操。

当然,这些年接触下来,我总感觉节操这玩意,在投融资圈属于没法往下聊的,咱总不能聊一种大家压根都没有的东西,对吧。

说白了,这年头,狼多肉少,而你以为的“肉”也有可能是比你更凶残的“狼

”。

综上,旅游很火,旅游投融资寒冬,且我不看好短期国内这种现状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