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资本何文:2B领域的大蛋糕,想吃还要会吃!|投资人笔记

创投笔记|第十八期


投稿人:何文,春晓资本合伙人


邮箱:service@chunxiao.cn


自我简介:何文有8年投资经验,在加入春晓资本之前,先后供职于北大方正集团、中粮集团、联想控股等大型多元化控股集团,从事投资并购工作,对快速消费品、农业等传统行业有过深入研究,曾主导或参与过汕头海洋集团重组、保宁醋、高龙水产、沃林农业、鲜丰水果、润田股份、鑫荣懋等项目的投资。何文先生近两年的关注重点专向产业互联网,对产业互联网领域独特的理解,主导了春晓资本对云农场、棉庄、展酷、蚂蚁HR等项目的投资。


投资领域:B2B交易平台、企业SaaS服务、供应链金融


机构介绍:春晓资本关注To B领域的创业投资机会,包括B2B交易平台、企业服务SaaS、线下实体店SaaS、互联网金融等几个领域。投资阶段包括pre A、A、B等。



何文,春晓资本合伙人


春晓资本合伙人何文认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推出,从天使轮到上市的期间被压缩,二级市场的资金也开始往前面走,VC、PE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面临急切的转型挑战。


在风险投资这个红海市场中,春晓资本的竞争优势是专注,“只做几个领域,研究得透透的,跟创业者有很好的交流,做到懂创业者。” 何文称。


上下游越分散,B2B平台价值越高


新京报:为什么关注To B领域,而非To C?


何文:在产业层面,To C这块进化的比较成熟,最终产品的交付已经由天猫、京东等各大B To C电商完成得很好,但是最终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上游是怎么流通的,整个产业链还有很大的信息化升级空间。


流通环节的升级就是所谓的B2B交易平台,产业链自身的信息化升级就是企业服务SaaS;整个产业链环节通过信息化升级有了数据记录后,相应的就可以做一些供应链金融


我们的专注点便是在这几个环节升级所产生的商业模式上,不限于具体行业。


新京报:怎么理解?


何文: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的特征,但升级产生的模式大体类似。比如钢铁是一个行业,产生了找钢网,但其模式就是一个B2B交易平台。


新京报:B2B交易平台有很多,怎么判断价值?


何文:我们会看上下游是不是足够的分散,B2B平台之所以存在,初衷便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空间。两头越分散,价值越大。比如农产品交易平台,上游的土地天然分散,下游的消费群体也不可能集中,所以其存在的价值就较大。这个领域我们投了云农场和棉庄。


第二,所在的品类的体量也要足够大,比如钢铁、煤炭,而有些领域体量较小,几十亿的规模,虽然也能做成平台,但价值相对有限。


第三,能不能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比如工业电气领域的数据库,帮助采购者快速做出不同设备的匹配方案。


新京报:云农场是你们单项投资额最高的项目,为什么会投这个项目?


何文:基于对中国农业未来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的农业未来会走日韩模式,形成三五百亩的小型农场,适度规模化的进行农业生产。云农场的定位是农业的高科技综合服务商,以农资电商切入,把大量的农场主聚拢起来,这些农场主也是最有意愿的付费客户。后续再以农场主为中心,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测土配肥、引进海外先进的小农机、农业的技术指导等。这些云农场已经在做了。


新京报:中国农业未来将走日韩模式,这种判断的逻辑是什么?


何文:原来有人认为,中国会走美国的模式,成为聚拢上千亩地的大农场。但是很难实现,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人多地少,做几千亩的农场,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短时间内吸收不了。第二,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地理环境更复杂,很多地区很难用大型机械做规模化的操作,规模效应不够划算。


新京报:会把农民变成工人吗?


何文:倒不一定是直接雇佣农民,有可能是采用众包或者加盟的方式,种植交给各地的大农户、农场,或者农民,服务商来帮做销售和品牌。


水果电商将产生巨头企业


新京报:国内生鲜电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何文:物流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缺少能够提供第三方的冷链物流的企业,To C生鲜电商送一单的成本平均在40块钱左右。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客单价,很难覆盖成本。


所以这些To C平台就必须卖一些中高端的食材,比如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受到限制,发展速度也会偏慢。所以到目前为止,生鲜电商领域,还没有一家企业完成了全国性的布局。


新京报:生鲜电商未来在哪里?


何文:餐饮食材供应商(美菜、链农等)会往上游走。生鲜电商以前是在批发市场拿货,以后可能会去产地拿货,这样成本会低很多。有些甚至直接在产地完成分级,比如黄瓜二两一根的直接分好,包装好,减少不要的运输成本。


而To C的生鲜电商会往社区走。为什么做社区呢,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在社区有自提点,可以提高到达率。之前送到家门口,用户经常不在家,一天送不了多少单,效率很低。如果是送到自提点,成本降低很多,客单价不用很高,使得做大众化的食材成为可能。很多创业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广州的15分钟。如果这个路子能跑通,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巨头企业,大众生鲜食材的规模效应,是原来中高端食材不能比的。


青睐数据驱动的互联网金融


新京报:为什么会看好互联网金融?


何文: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才刚刚开始。另外,我们投了很多的场景,基于这些场景,有了数据之后,会产生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关注汽车、农业这些领域的供应链金融,跟我们的投资领域是相关的。


新京报:看好什么样的互联网金融?


何文:以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给纯线下的资产引流,但这种模式需要升级。我们看好互联网金融的2.0阶段,不但资金端要完成互联网化,用互联网化的方式聚集资金,做财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用互联网化的方式生产资产。


新京报:互联网化的方式做财富管理怎么理解呢?


何文:目前的财富管理还不够彻底,仍然是投一些简单的资产。对资产1000万以下的人群来说,资产配置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财富管理平台应该以用户为中心,提供资产配置建议,类似于私人银行业务,包括一些低风险的基金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组合。个人认为这也是接下来P2P平台进化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赚个差价。


新京报:用互联网化的方式生产资产,怎么理解?


何文:互联网化的方式生产资产是基于场景的。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交易都有数据,对金融机构来说,原来的信息黑盒子被打开,可以帮助他们做更好的风控,能够弥补在传统的银行授信模式下信息不足或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弱点。比如通过企业SaaS服务,获取企业进销存数据后,就可以评估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都是一个个场景,举例来说,我们投资的翰都,就是给一二类汽修厂做SaaS软件的公司,积累了上千家企业,掌握了很优质的汽修厂数据,基于这些,就可以对接保险或其他金融服务。


新京报:就是深入到某个行业的互联网金融。


何文:对,专注于某一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对接深度掌控资产。另外,我们也关注做金融服务类的公司。现在很多P2P平台是比较粗糙的,缺少量化的风控模型。目前我们也投了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提供更完善的风控模型。


看重传统行业转型的团队


新京报:对创业团队有什么要求?


何文:不同的领域不一样,对B2B交易平台来说,我们看好从传统产业里面,转型做互联网的的创始人或团队。这样的人,对产业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兼具互联网思维的话,会更容易成功。纯互联网出身的人去做这些事情,学习时间要更长。


新京报:但是也有人说,传统产业里过来的人,思维会固化。

何文:传统产业来做互联网的话,1万个人里面,只要有1个懂互联网就行了。这样的人确实很难找,对投资人来说,就是找出这样的人。


新京报:你们找到这样的人了吗?


何文:我们投的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有这些特点。都是原来在传统行业有过七八年的经验,也有崭新的互联网思维。比如云农场,创始人原先是卖种子的,在传统行业做得很成功,同时有非常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做云农场的时候,重新搭建了一个年轻的团队。


新京报:其他领域呢?


何文:企业SaaS领域,因为是面向企业,团队销售能力要强,创始人最好是销售出身。当然也不是说产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根据需求不断地迭代,贴近客户的需求,迭代的周期非常短,几天或一周就要迭代一次。


新京报:对技术能力要求很高。


何文:倒不一定是说技术大牛,我们认为SaaS这个产品,技术能力本身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产品是最重要的。做产品的人未必是个技术大牛,而是要时刻保持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馈。


新京报:怎么考察团队呢?


何文:看历史的业绩,深入地去接触身边的朋友,甚至有时候也会和他的家人一起聊一聊。甚至要听一些竞争对手对他的评价。


新京报:为什么要接触他的家人?


何文:看看他在平常的环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会自动地切换模式,从他平常的生活中,可以了解这个人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是真的很开放,很愿意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去修正自己。



“创投笔记”专栏:

走了这么久,还记得曾经的你吗?


几年前,你初来乍到,发誓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你满心地期待,寻找到举世无双的千里良驹;你祈祷着,撒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灌溉过的土地结出美丽之花。


于是,你通宵达旦,翻看各种商业计划书。你谨小慎微,推测演算各种成败概率。你出差泡会,打量各种各样的陌生创业者,疲惫却又亢奋。


几年前,你放弃很多,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之旅。你畅想着,要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变固有的世界,挑战原来的秩序;你也憧憬过,开发的产品飞进每一部手机,获得赞誉如潮,就像那些业已成功的前辈。


你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堂吉诃德,也不只会蹲在咖啡馆夸夸其谈。


于是,你勤勤恳恳,无休无止地对着电脑敲打。天黑了又白,代码抹了又改;你战战兢兢,冒着严寒酷暑拜会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辛苦于你,如家常便饭。


成长有烦恼。成长有代价。挫折乃至失败,在你身旁虎视眈眈。于是,有的公司倒下,有的人离去。以效益论英雄的商业世界,失败了,似乎便一无是处。


可无论如何,你走在投资和创业这条路上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与你如此,与他们亦如此。若你有不愉快的遭遇,那可以是他人的前车之鉴;倘若你有成功的经验,那可以是创投同行的“指明灯”。


于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启动“创投笔记”专栏。


征稿对象:每一位投资人,每一位创业者。


愿您分享:你们的故事、感悟、难题和方法论,写成文章发给我们。如果投资人可以在文中着重阐述你们选择企业的要求、“相面”创业者的技巧;创业者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与情怀。那便最好不过。


投稿方式:邮箱:xjbmaker@163.com 微信:yanyan_olivier


如果创业者对投资人有问题,或者求关注,可以发邮件或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请投资人进行解答。


投资和创业,是一场苦行僧。新京报愿陪左右,为您鼓与呼。成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新京报记者 曾庆雪、郭永芳

编辑 闫妍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