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投资李骁军:早期项目看亮点,后期项目挖缺点
李骁军 2023.09.05 来源: 投资人说 热度: 5
我刚入行时,美国一个著名的VC投资人给我讲了一个道理:做VC刚进来第一个项目就做成了不是好事,以为会是自己的本事。早期投资找亮点
中后期投资找缺点
怀疑是你要对自己诚实,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很多地方搞不清,也暂时搞不明白。有些事情分析过多、研究过多,忽略了早期的不确定性。就算你做了再多分析研究,关键时候还是需要一闭眼和一跺脚的勇气。这一亮点,主要是人,也就是这个创业者是否有能力把所有困难克服。早期投资没那么多数据和历史可看,更像中医,靠感性和经验判断比较多。所以早期投资每个人的招数都不太一样,投资风格比较个性化。就像西医,有数据、验血、X光等诊断方法,有据可循的东西比较多。目标不能定的太高
VC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每年行业里就有十几个好的项目,不管是你投到还是没投到,都是机缘巧合或者擦肩而过。人们倾向于说自己投了什么好项目,但很少讲自己失败的项目,更不会提自己想投、但被同事说服否定掉的不靠谱的项目。但其实别人投的项目当初并没有那么糟,而且市场里的好项目本来就不多。都投了好项目,好项目也不会轮到你,所以要感谢别人投了差项目。做投资需要判断趋势,但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判断所误导。你的经验让你能对一些模式做出识别,但投资难就难在要敢于打破自己的经验。做投资,一方面要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时时刻刻要打破自己的经验,这也是投资的魅力所在,不断跟自己打。但巨无霸公司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不知道在哪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过去10年是中国互联网高速成长的10年,就算如此,产生的 billion dollar exit 也不过二三十家。我们基金如果有幸能投到其中的一半,应该算很好的业绩。也就是说,我们基金每年的目标是投到至少一个 billion dollar 的公司才有意义。我们基金有十几位合伙人,按概率学分到每个合伙人就是十几年才有一次“年度机会”。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我们是放大集体的综合概率,以此来避免个人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对内部应该更有耐心,更长线。VC机构中的个人与组织
当我们分享今天机构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收益的时候,当我们总认为自己的贡献不被最大体现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多想想我们所在的组织所起的作用:相信我们都有过自己的固执偏见,别人不同意但又支持做,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项目;当我们只记得自己 smart 的时候,应该也去想想自己犯过的错误,以及犯错时,别人给予过的理解;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想想也许正是同事“愚蠢”的投资,才让我们不会在同一个沟里栽多次;想想我们多少次跟好的项目擦肩而过,想想我们投资的好项目当中的那些机缘巧合。这样去想,我们也许会意识到每个人能力的作用不如想像中的那么绝对。创业者和投资者
投资者能提供给创业者的是很泛的建议,而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投资者本身的智慧是很少的,通过和创业者们交流,起到的是综合大家智慧的作用。所有的价值都是创业者创造的,投资者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如资金支持、情感支持。投资者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可以提供给创业者两方面信息:我们认为什么样的创业者会犯什么样的错误,这是因为看得多了,才能通过经验获得本能反应。我认为投资的逻辑本身对于创业者并没有太大用处,创业者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认清楚是创业者在创造价值(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VC)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不创造价值,而是做选择。而管理别人钱的投资人都是胆小的职业人,从这点来说,每一个创业者都比投资人优秀得多。投资人要具备独立思维,要有开放的心态。VC的判断力现在有些被“神化”了。其实投资人最需要的还是体力好、抗压能力强,运气要好。对VC而言,要有特别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一点创业者也需要),在坚持大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挑战自己。做创业者即使什么都做好了,还得有运气,但是对VC而言运气好更重要一些。经过这么多年,我们见过很多事,很多商业逻辑、人的本性是相通的。我们对早期投资更多的是看人,对有经验的VC来说,看人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用多年的经验和心得,来讲讲如何读人,关于读人,事关悟性,且不能验伪。所以,不管是别人来审视,还是自我审视,你都需要经常想想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还有一句话叫做 perception is reality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人成虎。如果别人都觉得你是这样,你很可能还真就是这个样子。他人的感知很可能是最接近真实的,所以一定要听取他人的反馈。这个问题其实是斯坦福 MBA 里一个最重要的面试题。5、很多时候我们都受主观意识和个人经历所限,所以我们要尽力去明确自己的盲区。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些事你不可能知道,因为事情在发展变化。去想如果再回到那个时候,有哪些信息是可以掌握的,有哪些信息依然完全没有办法了解。6、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一个影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基因决定的。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但择偶是你自己选择的,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另外,如何择友,愿意跟什么样的朋友接触,也在侧面反映你的人格。我觉得以上几条内容都是“了解自己”的途径,但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我对自己认识的过程还在不断变化,包括从他人的反馈中才逐渐明白和了解自己。2、要把很多线索串起来,“联系上下文”,较为全面的去了解一个人。一些关键的事情,一定要自己亲自去问,避免信息在传递之间有所遗漏。这个时候你不用只听他说了什么,看之前的经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5、看人是一个很持续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去比较他之前说的和现在是不是一致。尤其是我们会经常见一些创业者,今年见,明年见,你要问他们,去年的 forecast 怎么样了。人跟人之间的直觉很重要,尤其是当其他信息不完整的时候。投资也好,见人也好,都很容易在三五分钟之内形成了一个特别强的印象。但是,你一定要不断反观这个印象,要通过不断地交流,来对比和修正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我一般第一次见人,宁愿不见也不会选择打电话聊聊这种方式,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在电话里面对这个人形成一个直觉上的认识。因为人的时间有限,我们总是通过不断地打标签,来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但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在投资中,我们追求的是 outliner。这个时候一定要思考一下和之前固有成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上面说的是通用理论,这一部分我来说说怎么看创业者。比如二次创业比第一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因为他确实带过团队,也经历过一些坎。根据我们以前的观察,第二梯队的公司出来的高管要比第一梯队的高管更有优势。因为第一梯队在某种意义上会营造一种假象,把公司的能力当成自己的能力,但其实很多时候不管谁在那个位置,可能都能成。而且很多第二梯队的公司往往要面对更大的竞争,他们的自主能力会更强一些。我有时候觉得,他既然能把我给忽悠了,那他也能去忽悠其他人,忽悠好的人加入他。当然领导力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创业者跳槽出来创业,以前的兄弟没有一个愿意跟他,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创业者需要对最核心的问题特别明确,不能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因为作为一个创业者你必须天天思考这些问题,并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归纳。除了对核心问题特别清晰,还要能有几个问题可以深入地聊下去。只有找到一个点深入下去,才更能感觉到他是一个什么个性的人。读人永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人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你要总结方法,也要尊重变化。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下看看